研学中心召开《研学旅行导师工作指南》撰写研讨会

作者:发布时间:2020-07-05

2020年7月2日19:00-21:45,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研学导师培育基地召开《研学旅行导师工作指南》书稿撰写云端研讨会。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朱益明教授、宁本涛教授、鞠玉翠教授、基教所办公室徐继节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学、心理学分社彭呈军社长应邀参加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参与书稿撰写的专家和研究生,他们是:黑龙江齐齐哈尔教育教学研究院干训部副主任武海燕教授、海亮教育集团研究院首席课程专家研究员戚卫丹、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事业发展部主任彭其斌、上海市七宝中学高级教师邢永芹、上海市宜川中学心理老师矫正、华东师范大学王丽佳、高星原和胡琨三位老师,以及在读研究生周志杰、陈钰颖、张春颖、齐沁儿、杨洋、萧思航。研讨会由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研学导师培育基地主任、首席专家杨光富副教授主持。


在研讨会的第一个环节,杨光富老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研学旅行导师工作指南》这本书的写作背景。第一,在政策方面,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提出“研学导师”一词,从而催生出“专职研学导师”这一职业。但目前研学导师不仅在数量上严重缺乏,质量上也良莠不齐。因此,本研究可为研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研学导师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撑。第二,从研究任务来讲,研学导师的培育是本中心工作的首要任务,而《研学旅行导师工作指南》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研究既培养了一支队伍,也为接下来研学导师的培训做好了准备。最后,《研学旅行导师工作指南》一书的研究也为研制研学导师从业标准奠定基础,最终为统一行业标准、加强政府监管提出我们的政策建议。


接着,参与本书撰写的老师和研究生按照章节的顺序,逐一汇报了所撰写章节的研究内容、研究构想、研究计划及所遇到的困惑等。随后,参会的各位专家针对作者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答惑解疑,并为书稿提纲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修改建议。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事业发展部主任彭其斌老师提出《研学导师工作指南》的定位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研学课程的设计;第二是研学导师的工作。他提出,研学旅行应该让学生在无痕中学习,不必过多地强调某一门学科的书写。关于课程设计部分的深度和广度,他认为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和研学导师操作的角度来说是不同的。此外,他建议从不同学科进行探讨时,应统一各章节的结构。关于案例方面,他认为提供案例设计的片段即可,不建议把整个案例放在章节中。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朱益明教授,首先从书稿题目出发,提出需要对研学旅行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要求。他认为研学旅行和课堂教学不同,不能用学校教育的教师职责来要求研学导师。作为一本指南,应该告诉导师如何选择基地资源、如何设计线路,目前书稿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其次,他提出要界定学段,把握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突出指南的针对性。最后他强调,要把握研学旅行的特点,研学旅行是研究、学习与旅行的结合体,重心在旅行,跟学校教育要有所区分,还需思考二者应如何融合。

华东师大出版社教心分社彭社长彭呈军提出,全国已出版研学类图书188种,考虑到内容的全面性,建议将主标题改为《行走的课堂》,副标题则侧重于导师。此外,他认为对于老师而言,书稿目前所含的内容面面俱到,但操作性不强。因此,他建议在书中多增加案例,于案例中穿插理念,追求书稿理论高度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五育融合研究中心主任宁本涛教授,提出研学热正在持续,一方面是从旅游的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角度,但对于将来的路径并不清晰。他认为书稿从教育角度出发,对于研学旅行的理解把握得非常准确。鉴于目前已有的研学类书籍较多,他提出要做精品的《研学导师工作指南》,在概念界定等方面亮出华师大对研学旅行的独特态度。他还建议在各章的逻辑安排上,要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的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还可从教育角度的类别进行思考。最后,他强调书稿需要给予研学导师专业支持,有所取舍,凸显真参与、真研究、真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鞠玉翠教授,首先肯定了课题组成员所做的准备,同时强调研学导师的定位问题。她建议将第四章放在靠前的位置,把导师的角色定位摆清楚,让读者明确《指南》的适用对象。她认为第一章的材料比较丰富,但不能仅做政策的罗列,需要有所提炼,突出研学旅行中心所主张的核心观点,体现育人效果的关键点。对于案例部分,她建议把完整案例放在附录中,正文则分析案例的独特性。考虑到第二章内容过于丰富,她建议学科部分可以单独设置一章。最后,她谈到研学的真实情景问题,提出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围绕问题进行研学。


海亮教育集团研究院首席课程专家研究员戚卫丹老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明确《指南》对于导师的作用以及研学导师和导游、老师的区别,定位需要清晰,要有所侧重;第二,要考虑市场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学生和家长群体的形势;第三,研学导师更希望看到实操性的内容,建议多放有指向性的案例。


黑龙江齐齐哈尔教育教学研究院干训部副主任武海燕教授提出两点思考:第一,这本书题目是否需要更换;第二,这本书面向的是全国各学段的学生,要有总体框架和细节。她认为书稿的定位是指导性,代表华师大的高度,具有高度的同时也需要广度,应明确国家要求和政策导向,对整体架构进行调整,使每个章节的指向性更为明晰。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首先对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总结了三点感受:第一,感受到了团队工作的认真;第二,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但具有挑战性,如何做到在同类书籍中占领前沿,团队在操作层面仍需努力。相信这本书能满足市场需求,并在高度和广度上引领全国研学旅行的研究;第三,感受到团队对书稿实用性的追求。

随后,他提出了四点期待:第一,要进行比较,包括两个层面的比较,首先要区分教育领域的研学旅行研究与旅游领域的研究,其次是将导游和导师区分开来,导师导向学,导游导向游,但不能将导师和导游完全割裂,应在导游中当好导师;第二,要强化育人,既要育学生也要育老师,通过育老师来更好地育学生。过去只是在学校中育人,研学旅行则转变为在天地自然中育人,要明确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第三,要凸显融合,体现五育融合和各学科融合,研学旅行要把育人综合效益最大化。如果书稿能体现融合,就能引领高度。第四,加快速度,占领高地,打出华东师大的品牌。

最后,李政涛教授认为书稿的实操性不够充分,需要把理念与操作加以融合,并给出了四点具体的建议:第一,学生立场。写作内容要凸显学生立场,满足学生需要,不能忽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书稿的学段还不够清晰,对于大的学段要有所体现;第二,聚焦导师。《指南》需要回答研学导师的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如何做导师等问题,包括在研学旅行中给学生精准的指导,对于这些方面仍需细化,强化操作性;第三,关注家长。尽管《指南》面向的主体是导师,但家长是市场的最大需求之一,调研对象需要延伸到家长群体,了解不同类型家长的需求,让研学旅行深入到家庭教育中,扩大《指南》的影响;第四,凸显代表。首先是代表性的场所,解决在哪里研学的问题。其次是代表性的模式,《指南》要提供多样性的模式选择,解决如何进行研学旅行的问题。最后是代表性的案例,建议在书稿中使用案例片段;第五,调整结构。建议将第三章基地资源放在第二章或者最后部分,将基地和如何做导师联系起来。手册编制一章的设置是否合适仍需考虑。

最后,杨光富老师代表书稿撰写全体成员对李政涛所长及各位专家长达两个半小时有针对性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会后课题组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对书稿提纲做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同时,杨老师还建议大家在研究时应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在撰写时还要有相关的案例加以说明,以增加实操层面的内容。另外,要通过我们的研究,力图创生“华东师大方案”,做出“华东师大贡献”,使这本书成为研学导师真正的工作指南,为我国研学旅行教育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