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浦江终身教育论坛”,助推“十四五”终身教育发展

作者:发布时间:2020-08-04

会议主题:“十四五”期间终身教育研究的发展与推进

会议时间:2020年7月27日 19:00-23:00

会议方式:在线研讨会

网络平台:腾讯会议(会议号:329566148)

会议主持:吴遵民

参会人员:李政涛、吴遵民、韩民、牧野笃、张伟远、张铁道、杨树雨、吴峰、宋亦芳、韩映雄、路宝利、王海东、王永锋、黄晨、马丽华、魏志慧、虞晓骏、蒋亦璐、屈璐等

记录人员:周杨嘉源、法洪萍

整理人员:刘雨婷

审核总成:吴遵民

本次会议是在疫情期间就终身教育未来发展与推进而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的线上研讨会。会议特邀了老中青近二十几位长期致力于终身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学者参加,旁听者则高达140余人。会议的召开得到了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支持,研究所所属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具体策划并操办。会议伊始,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吴遵民教授首先介绍了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共4项。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5篇;出版专著6部。吴教授还就十四五规划期间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发表看法。他指出,目标之一是要实现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而体系构建的关键词是“服务”与“融合”。他提出的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整体把握国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具体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与内容;二是需要厘清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概念的异同以及传统教育体系与现代教育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就如何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出整体方案,以为“十四五”规划期间的终身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与决策的建议。

其后,各位学者针对上述主题畅所欲言,大家对终身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以下即是各位参会者的会议发言纪要:

讨论首先由韩民教授的精彩发言开始,他首先与大家解释分享了对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学习体系。在未来十四五期间的研究过程中,也应逐渐采取一种更为宽泛的、更加包容的视角。之后,韩民教授又强调了终身性、全民性和全方位学习的三个终身教育研究的重要视角。最后,他指出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治理体系的建设。现在影响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或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教育治理体系不能适应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因此在十四五期间,无论是政策制定、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关注这个重要问题。

 

国家开放大学的王永峰谈及他所认为的“十四五”终身教育研究的四个新方向:一是加快终身教育学科建设。构建一个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研究,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并打造立体化的学术平台。二是完善终身教育发展体制。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党的领导,加快政策法规建设,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大财政投入。三是激活终身教育办学市场。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并推动形成主体多元、万马奔腾的新格局。公办机构尤其需要整合优化资源,市场办学则要强调公平竞争,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四是改进终身教育薄弱环节。加快布局家庭教育、智能教育、国际教育、领导力教育,培育新的增长点。

 

其后,张伟远教授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现在正在开展的工作和未来发展的重点,他认为:“十四五”时期是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起步阶段,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研究院在“十四五”时期终身教育的研究重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围绕国家资历框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包括以资历框架为标准、质量保障为关键、成效为本为评价、学习成果认证为保证、学分银行为平台的制度建设。二是以学历继续教育为重点完善终身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三是突破制度性障碍,畅通人才成长通道;四是探索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包括在职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扩大群众性公共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社区教育;社区老年教育;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建设。

 

张铁道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对于终身学习的认知和表述要更加紧密地与每个人的成长、社区的福祉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契合,人才才有终身教育的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关键要有一个简明、深刻又持久的表述,由此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

目前,很多人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仍然处在“资源消费性学习”的浅层认识。只有终身教育服务附加课程规划、教学制度和成效评价机制,才能造福于学习者。未来终身教育的研究还应就本土实践的创新完成案例研究,并以多媒体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另外,应借助《开放教育研究》(英文版)园地推动中国终身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学术研究成果走向世界,以改变我国教育“行动的巨人、话语的矮子”的国际形象。

 

杨树雨教授在发言中指出,未来终身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教育体系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教育体系?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教育部就应该是终身教育部,教育法就是终身教育法;二是终身学习立交桥怎么建,应该怎样更进一步的推进和完善。这是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在继续教育,在整体终身教育领域要做的一个深入研究。三是中国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在农村。未来应在农村开展学习型乡村建设,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同时将其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推进农村整体教育的提升,还需要关注农村的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

 

北大教育学院的吴峰教授亦介绍了他的团队近一年来做的工作。其中包括:退役军人教育研究、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指数研究、中航科工集团企业大学研究、《学习工程与管理》的慕课开设与教育研究量表手册的制定等。他表示,未来还是要认清形式,培养核心的学科竞争力。对此,他谈及两点体验:一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终身教育相对很多学科,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来看都是人才相对薄弱的领域,未来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发展就会比较困难。对此我们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二是要利用两个力量,一个是社会力量,另一个是技术的力量。社会力量如何利用,技术力量如何推动,都是需要考虑的课题。

 

宋亦芳院长则对终身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要有全方位的视角。他认为,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不仅要注重与终身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更应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理解八大理念和十大任务的全部内容。如“发展优质教育、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信息化及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在研究终身教育的过程中,特别要把这些要求融合进去,并把终身教育研究与教育整体要求衔接与对标。

二是需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实现突破。终身教育理念从65年提出到现在,有发展但在很多问题上尚未突破。比如理论研究层面,终身教育需要把一些混沌式的概念转化为科学化的定义;又如体制机制问题,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需要在制度层面形成重大突破,终身教育才能有新的发展;再如社区教育,如何实现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局面?制度如何重构?机制如何保证?还有教育信息化的问题等,都应该建立教育现代化的全新理念,并用信息化促进终身教育变革,以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终身教育生态。

 

东京大学的牧野笃教授接着向大家分享了日本的现状。他表示,目前日本社会的问题推积如山,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即少子高龄化的急剧进展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口高速减少。二是社会结构从工业社会到消费社会的转型和其所带来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他指出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矛盾,也有共同点。矛盾就是巨大代沟,即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和社会保障制度上的问题等。共同点则是自我概念的转变,即从自反性概念转变为以非自反性为特征的概念。这两点就导致了社会凝聚力的薄弱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崩溃和全体社会的分散化。面临上述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对“学习”概念的重塑,以促进人们思考方式的革新,同时培养人们在百年人生中继续学习并革新自我和社会的能力。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措施就是终身学习。

韩映雄教授则关注到了终身教育其他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十四五以及未来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哲学基础。他指出,政治论和发展论这两种混合的哲学基础是这样平衡地发展下去,还是在未来十四五发展期间,去做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偏重,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二是评价在终身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为。现在所做的到底是为了鉴定认证,还是为了外部问责,或是为了组织的发展,以改善我们学习型社会或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因为离开了学习者的监测,离开了学习者的评估,从教育评价的理论发展上来说不仅是落后的,而且这样的监测效果也是有限的。

 

路宝利教授表示,终身教育缘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惧,但问题是,当人类沉醉于“自然界立法者”的身份时,终身教育的批判、警示与引领功能就呈现“空场”效应且在实践层面有推波助澜之嫌。结局是,灾难频发中人类不断遭致自身文明的反噬,其终究将命运推向愈加“不确定性”的境况。鉴于人类灾难的“社会性”本质,终身伦理教育成功与否不仅最终事关终身教育的合理性,甚至事关人类是否还有未来。

 

王海东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终身教育研究领域有两个重点需要特别关注:一个是加强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探索研究,一个是加强终身教育研究专业的建设。

具体来讲,国家资历框架、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学分银行、终身学习账户等新型制度建设研究,都需要重点推进。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国家在加快终身教育制度建设探索方面,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和趋向,我国政府在教育规划中也多次提出要求,部分省市机构以及开展了实践探索。但目前理论研究还没有跟上,很多问题研究不深入、不清晰,没有形成共识,研究也未能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其次还需要重视和推动终身教育研究的专业化建设,尽快实现从原来的成人教育向终身教育学科转型。这是一个大工程。原来的成人教育学科和知识体系亟需补充、拓展和转型,终身教育专业建设的任务非常迫切。

 

国开大青年学者蒋亦璐认为,十四五期间终身教育研究的着力点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求创新、有深度、能落地。就“创新”而言,需要在已有终身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关研究;另一方面,立足中国特色,探索更具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就“深度”而言,围绕终身教育研究领域存在争议的一些内容,进一步凝聚共识,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再就“落地”而言,面对终身教育理论与实践不协同的现象,应加强应用研究,立足国家层面,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并使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决策。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马丽华则表示,“十四五”期间终身教育领域中的老年教育研究方向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首先应创新老年教育的体制机制:直面老龄社会中的人口红利终结、劳动力供给下降、社会秩序重塑等挑战,同时准确定位老年教育解释和推进社会治理的独特方式。其次是转换老年教育的认识视角,关注当前老龄社会治理的内生需求,促进“学习者中心”的思考方式,并通过“赋权增能”帮助学习主体建立自信和能力,助力老年人力资源转为人口红利,并及时有效实现老年社会的有效参与。再是促进老年教育理论转向:与ESD理念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以打通各种教育壁垒,并利用终身教育体系的整合性和开放性,实现老年教育推进社会治理的多元性、持续性和共生性。

 

江苏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副主编虞晓骏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第一,国内终身教育研究在点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例如华师大吴遵民教授等学者聚焦终身教育、全民终身学习,主持重大项目,形成重要成果,能够在我国教育学科占一席之地,因此对未来终身教育研究充满信心。第二,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任务向研究者们提出了众多新的问题,要繁荣终身教育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对话,成立全国性终身教育学术研究共同体这个倡议恰逢其时。第三,《终身教育研究》办刊旨在服务我国终身教育研究和发展,将会从理论、政策、实践层面持续跟踪、呈现、推广学界的研究成果。

 

上海《开放教育研究》副主编魏志慧老师也分享了她的经历和思考。她认为,其一,未来可以更加重视终身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性话题。关注这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鲜活知识,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来推动中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其二,未来急迫需要跨学科的学者来共同关注终身学习时代人的学习和发展;其三,今年打算做 global lifelong learning,全球终身学习的英文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促进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更多对话与交流。

 

四川省教科院的青年学者屈璐则认为,“十四五”期间终身教育的研究新方向,一是关注青少年校外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中的民生保障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家校社”联动机制;二是关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建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职业性和成人性的融合贯通;三是关注西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终身教育发展薄弱板块,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的全人、全系统、全方位,“讲好西部故事、听到西部声音”。

 

会议的最后,会议主办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围绕“目标是什么?”、“听会的收获是什么?”、“期待是什么?”和“具体建议有哪些?”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做了会议总结。

李政涛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围绕建设平台、探讨未来中国终身教育的方向和扩大影响等三个目标,并就“重点抓手”、“思路与举措”、“趋势与体系”、“日本与中国”等四项内容展开了丰富和精彩的讨论分享,会议对终身教育的未来发展和期待将汇集与凝聚为一个关键词,就是“突破”。

此外,他还提出了四个问题和四点建议。

一、“如何来凝练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中国经验、中国话语和中国贡献,讲好中国故事?”

二、“如何将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渗透融合到其他领域,打破以往可能存在的终身教育实践与研究和其他领域是割裂的状态?”

三、“如何打通终身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壁垒”

四、“如何在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做出理论贡献或者学术贡献?”

他的衷心期待与建议是:

“建好一个微信群、搭好一个教育平台、出好一套相关书籍、办好一个教育共同体。”这是对终身教育论坛的未来期待与工作展望,同时也是对终身教育论坛未来发展的憧憬与畅想。

云会议结束以后,参与者围绕李政涛教授的建议首先就论坛的冠名做了讨论。经过各方意见的收集最后决定把这一自发、自主形成的全国性终身教育研究机构起名为“浦江终身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