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作者:发布时间:2020-10-23

       当前,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中国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中国路径已经宏观规划,中国理念已经初具雏形,这是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基于新时代劳动素养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劳动教育的实施走向、促进劳动教育的目标实现、辨析劳动教育实施的经验和问题、保障劳动教育的实际效能、激励劳动教育的实践创造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强化目标导引,让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立起来

       劳动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从表层看是劳动教育实施链条上的“下游”环节,是一个“龙尾工程”,且似乎停留在一系列操作性行为及其相应的数据、图表、实物分析等具象活动中;从中层看,劳动教育的学生评价不仅渗透着一系列价值理念,而且融入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并不是劳动教育实施走向终点的“孤岛”和“彼岸”;从深层看,在走向“中国评价时代”的 21 世纪,人们对评价几乎形成一种“宗教”式的崇拜,俗语称为“指挥棒”,评价的价值与使命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工具意义,成为课程实施的“方向标”和“龙头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就必须加快建立相应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使其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育人功能的“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1. 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指导思想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这既是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不仅涉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三者缺一不可、高度统一,应当整体把握。

2. 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核心价值取向

       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整体状态,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职业劳动和社会参与活动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劳动素养取向的劳动教育,区别于单一的劳动德育,也区别于单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教育,更区别于“教育缺场”的“有劳动无教育”的劳动活动,是基于劳动素养培养意义上劳动教育的“整体教育”“完整教育”。也正因为如此,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必须着眼于学生在劳动领域的整体发展、终身发展的结构性特征和阶段性特征。

3. 以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为主要评价依据

      目标是预先设定的可以表征与测定的意欲达成的状态。劳动教育目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应教育内容和任务确定的,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与实践经历所应达成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对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

      既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又结合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提出了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应当注重的教育目标。这是构建劳动素养评价内容的维度结构、价值结构、层次结构及相应要求的主要依据。

4. 以现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为出发点

      评价具有诊断功能、发展功能。近年来,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成为不争的事实,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异化”“污名化”现象。一些青少年中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正视和省察这些问题,通过评价体系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这些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劳动育人功能的加强。这也是评价体系建构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优化评价内容,让劳动素养评价实起来

       评价体系建构离不开评价内容体系的建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也是如此。劳动教育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开放度大、成果形态多等特点,且评价内容的确立贵在有据有序、可感可知。因此,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内容忌讳含糊不清、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必须清晰明确、结构合理、简繁适度,让一线教师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做得到。

1. 抽象的评价内容具象化

       劳动素养评价的范畴既有抽象的隐性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等教育内容,又有形象的显性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等教育内容。如何把抽象的评价内容具象化,这是劳动教育评价目的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关键。对此,可把一些不易把握、不易测量的情感性目标内容,如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劳动精神等转化为具象的劳动表现、劳动行为、劳动习惯等。在国内外劳动素养评价实践中出现的,如 1-2 年级学生必须会做的 XX 件事,3-4年级学生必须拥有的 XX 个劳动习惯,5-6 年级学生必须知道和实践的 XX 个劳动观念,7-9 年级学生必须理解和践行的 XX 个劳动原理等,值得借鉴。

2. 开放的评价内容结构化

       评价内容体系的建构一般有两个理路 :一是目标带内容要求,即在目标框架下列出内容要点、提出相应要求 ;二是内容及要求渗透目标,把目标的一般性要求具体化。《意见》指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这为劳动素养评价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框架。但这也仅仅是提供了大中小学劳动内容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结构,是从劳动的场域、性质、产出特征来划分的,而且只是原则性框架。在具体的内容体系建构中,还需要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加以结构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因此把握基本的内容结构非常重要,不仅要充分考虑其内容的类型结构、场域结构,而且要考虑性质和层次结构。如哪些内容是必需的,哪些内容是提倡的,哪些内容是可选的。范畴与范畴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场域与场域之间、形态与形态之间、要求与要求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只有内容结构的优化,才能保证学生劳动素养结构的优化。

3. 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

       劳动教育的内容必须面向真实世界,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必须以现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仅仅是居家生活就涉及个人卫生、居室整理、衣物洗涤、膳食烹制、垃圾处理、环境清洁、物品购置、电器维护、家植种养、饰品制作、家人照料等,而家庭饮食又涉及日常的择、洗、配、调、切、包、炒、煮、烩、蒸等基本技能,如此复杂的内容,要分级分类分段把握内容重点要点特点,尽可能归类整理、简明扼要地勾画评价内容,形成内容体系。如凉拌菜品类制作可以分为单一菜品的凉拌、多品种菜品的混合凉拌、蔬菜色拉类的精致凉拌、凉拌菜品的工艺制作等层次,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生类型特点进行内容分析,提出简明的劳动内容要求。

三、注重学段特点,让劳动素养评价活起来

       劳动素养的发展性决定了劳动素养的阶段性、层次性。大中小学一体化设计,各学段个性化呈现,这是新时代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特点。由此,大中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建设,必须处理好纵向衔接、横向协调、目标进阶有序、内容拓展有度等方面的问题,并体现出各学段的独特性与灵活性。

1. 各学段的一体化设计

      《意见》提出的劳动教育总体目标是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一体化设计的基础。其核心是,在目标结构上必须反映劳动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这三个方面,尤其要突出劳动教育思想性目标的大中小的贯穿,即“一根红线穿到底,各个学段写春秋”。在内容上要体现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这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但目标与内容应该在大中小学形成有机衔接,高级阶段以低级阶段的目标及内容要求为基础。如“爱劳动”是在“知劳动”的基础上,“善劳动”是在“会劳动”的基础上,“劳动自立”是在“劳动自理”的基础上,“劳动自强”是在“劳动自觉”的基础上。至于劳动的习惯、能力、精神、品质则更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果。

2. 各学段的个性化呈现

       大中小学学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目标具有不同的定位。因此,劳动素养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在劳动态度的稳固性、劳动强度的适应性、劳动密度的合理性、劳动难度的可靠性、劳动长度的坚持性、劳动广度的覆盖性、劳动品质的迁移性以及劳动内容的技术含量、创造含量等因素,并结合其学习方式、实践能力、活动场域、发展取向等,综合考虑形成相应的定位,并加以个性化呈现。

例如,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侧重评价学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乐趣的基本感知,其评价更多呈现为任务单式评价 ;

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侧重考察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其评价更多需要表现性、情境性评价。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和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这就需要档案袋式评价。

再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其评价更多需要采用浸润式评价。

四、 坚持科学把握,让劳动素养评价亮起来

      劳动素养是一个既有丰富感性又有深刻理性的表现状态。劳动素养的起点是身体“动起来”,实现体力付出和手脑并用,落脚点是心理“动起来”,形成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经典测试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与各学段特点,设计大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理论框架。其核心聚焦于学生的劳动素养,将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学生劳动行为特征与学生潜在的难以观察的劳动观念的内化、劳动习惯的自动化、劳动品质与精神的固化等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形成相应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体系。

       在具体评价方法上,可以每一个学期为单位(如义务教育阶段),也可以每一个学段为单位(如中等职业教育阶段、专本科学习阶段等),设计劳动任务清单、劳动评价手册、劳动日志、劳动成长档案袋等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记录,辅助以抽样样本的劳动情境的表现性评价或“代表作评价”“典型任务评价”等,加强学生价值体认、精神树立、习惯固化、品质养成等方面的评价,以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的精准评价。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还可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监测相结合。其监测模型可以常态的基础数据、原始记录等素材形成必备必填必报的基础数据模组,辅助以抽样样本的课程开设、学生任务完成、总体结果分析等形成综合性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

       在评价主体上,可从劳动教育的多场域、多主体的特点出发,形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导评,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齐抓共评、协同评价的机制,通过多主体协同评价,充分利用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支持劳动教育的应尽义务和协同责任,为劳动教育提供更为多元、更为宽广的文化环境。

       在评价的技术环境和技术手段上,可科学规范地使用大数据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注意进行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思想与行为、诊断与指导相结合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建构。

       在劳动素养的评价方式上,可通过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展示会、劳动竞赛、劳动分享会、义务劳动日、劳动节等形式和载体,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的立体化体系,以强化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进一步熏陶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劳动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五、 规范过程结果,让劳动素养评价硬起来

       劳动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党对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素养的评价是刚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合格性评价。没有合格的劳动素养,就谈不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刚性评价必须“刚起来”“硬起来”,这既包括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刚性”,也包括评价结果使用的“刚性”。

       一是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刚性”。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制定评价标准。劳动素养的指标体系不能是“软绵绵”的,应该是“有质有量”“有情有行”,努力形成基于学生劳动素养发展成就的劳动教育质量标准。

       二是劳动素养评价实施过程的“刚性”。建立严格的填写、报送流程和公示、审核制度,以及相应的诚信记录和追责机制,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流程规范合理,确保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三是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使用的“刚性”。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或就业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劳动教育实施的引擎工程,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稳定持久高质发展的保驾护航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新时代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对此,我们应当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评价实效,努力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规划好、建设好、实施好、使用好。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