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及时总结基地研究团队工作进程中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团队间的交流与分享,在把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的同时明晰未来发展方向,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发展,2025年2月18日晚19:0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线上召开“华东师大基教所新学期团队工作会议”。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副所长黄书光、黄忠敬、卜玉华、所长助理程亮,研究团队负责人范国睿、朱益明、李家成、黄向阳、唐汉卫、王占魁、王建军、杨光富、方华、李云星,团队骨干成员蒋纯焦、刘世清,以及办公室主任徐继节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教育学系主任黄忠敬教授主持。
环节一 研究团队汇报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各研究中心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核心成员代表,分别围绕上一学年的工作进展和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展开了深入交流。杨小微、鞠玉翠、宁本涛、黄向阳团队负责人因事没有参会,提交了书面汇报。
家校社合作研究中心
气候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家成
家校合作研究中心、气候教育研究中心李家成教授进行汇报。第一,在气候变化教育方面,上学期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家校社协同推进气候变化教育的研讨会。基于会议成果,本学期启动了第二本气候变化教育著作的撰写工作。此外,团队参加了第六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分享了气候变化教育的研究成果。接下来,团队将于在佛山召开第四届家校社协同推进气候变化教育研讨会,并在上海气候周期间继续举办相关会议,进一步聚焦家校社合作在气候变化教育中的作用。第二,在代际学习方面,团队协助金山区亭林小学成功申请了上海市教科课题,并计划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举办全球研讨会,分享代际学习研究成果。同时,团队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签约,计划出版一本代际学习专著,预计今年完成交稿。此外,代际学习和家委会主任研究的成果已推广至北京顺义区,建立了两个地方联盟,相关工作进展顺利。第三,在学校家委会主任研究方面,团队协助亭林小学整理了一本以家校社家委会主任研究为主题的书稿。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北京顺义区,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影响力。第四,在镇域层面的家校社合作方面,团队推动闵行区七宝镇承办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协会家校协同专委会的年会,并成功举办了以街道乡镇镇长为主题的论坛,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团队还与徐汇区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工作室展开合作,预计本学期将取得新的进展。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书光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黄书光教授进行汇报。在科研方面,黄书光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已发表10篇CSSCI期刊论文;王保星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项目发表了3篇CSSCI期刊论文,并完成了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外国教育史》的编写任务;李林教授顺利推进了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预研究项目和上海市“曙光计划”资助项目。在教学方面,团队成员均顺利完成了多门教学任务。在学术交流方面,团队成员在“面向新时代的教育史学研究立场、问题与方法研讨会”“教育家精神引领小学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全球教育史学对话”等多个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在成果发表方面,团队成员在《教育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远程教育》《人民教育》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共发表了13篇学术论文,出版了3部著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了多个区域教育变革项目,包括上海金山区项目、杭州临平项目、成都中心项目以及西北中心校长、园长教育经典阅读指导等工作。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服务方面展开深入思考与谋划。在理论探索方面,黄书光、王保星和李林教授将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2025年会”等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并继续推进各自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践服务方面,团队将配合华东师大基教所构建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变革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区域基础教育变革的相关实践活动。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杜成宪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蒋纯焦教授代表杜成宪教授进行汇报。上学期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项目推进方面,马工程教材《中国教育史》提纲已通过审核。继《孟宪承全集》之后,团队启动了《刘佛年全集》的编纂工作,目前已交稿5卷,完成总进度的70%。此外,嘉定一中百年校史项目也已正式启动。第二,文稿撰写方面,团队编写了《共和国教育70年》精简大字本,并完成了《教育纲鉴》条目的撰写,得到了前部长袁贵仁的肯定。同时,团队还完成了《辞海》外译版中国教育史第一批条目的撰写和修订工作。第三,论著发表方面,张礼永教授出版著作《中国教育学会史》,杜成宪教授发表论文《教育家陶行知研究40年回顾与分析(1978-2018)》。本学期工作计划包括:第一,完成马工程教材《中国教育史》的编写工作,确保教材高质量出版。第二,推进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百年党史中的著名教育人物谱系研究”,力争在项目冲刺阶段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加速《教育纲鉴》(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出稿工作,确保按时完成编写任务。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范国睿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范国睿教授进行汇报。首先,团队近期深入学习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重点关注基础教育治理领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市县结合的教育体制改革”这一新提法,团队将持续关注并研究这一改革动向。其次,团队正在全力推进全国教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优势及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现路径研究》,力争于本年度高质量完成结题任务。此外,团队着力编撰《陈桂生教育文集》,以系统呈现陈桂生教授的学术贡献。最后,团队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范国睿教授与陈向东教授计划合作编写《面向大模型的未来教师使用实务手册》,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应用素养。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团队认为有必要深入介入这一领域,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程亮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程亮教授汇报了近期工作进展及未来规划。第一,在儿童哲学研究领域,团队持续推动相关项目进展,并成功举办第七届儿童哲学与学校变革论坛。未来,团队计划在《上海教育》《教育文汇》等期刊组织专题发表儿童哲学研究成果,并申报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二,在教育伦理研究领域,团队主编的《当代教育的伦理视野》丛书新增了三本著作,分别为《学校管理伦理:案例与分析》《教育政策伦理:案例与分析》和《学生评价伦理:案例与分析》。此外,团队与哈佛大学的Meira教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本学期进一步推进合作。程亮教授将于今年3月参加CIES年会并访问哈佛大学,参与Meira教授的教育伦理项目,同时在其主编的书中撰写相关章节。第三,国家外国专家项目“学校现代化的跨文化比较和中国经验研究”已进入结项阶段。团队与Jeremy教授共同推进的协商式教研合作研究,其成果计划于2025年在CIES会议上进行报告。第四,在基地重大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学体系研究”板块,团队已启动书稿编写工作,并完成了部分初稿。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期刊发表。今年上半年,团队将继续推进书稿的撰写工作。此外,团队原有的专著和教材出版工作也将陆续推进。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朱益明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朱益明进行汇报。上学期,中心围绕全国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了多项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团队深入开展了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调查,探索了国际比较与实践案例研究,并积极推进相关文章的撰写工作。在实践服务方面,朱益明教授积极参与了上海市特色高中评估工作;团队深度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的组织与建设工作和教育部学校发展与规划中心、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的相关项目,并承担了扶贫项目的评估工作。新学期,中心将继续围绕课题研究与实践服务两条主线,深化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课题研究方面,团队将重点推进研究成果的可视化与转化工作,计划将国际比较研究报告和区域实践发展报告编辑出版,并与出版社进行了初步沟通,力争年内推出这两项先期成果。同时,团队正在撰写一系列文章,旨在对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性、建设性和解读性研究,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新要求,提出批判性见解与创新性思路,推动研究在新赛道、新领域实现突破。在实践服务方面,朱益明教授将参与学校发展中心承接的区域教育发展规划项目,通过系列调研提出发展建议与规划思路,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政策精神融入实践,以研究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光富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杨光富副教授总结了该中心的年度工作。第一,团队受邀参加曲阜市文旅局和教育局组织的研学旅游体系规划(2024版)及研学旅游服务管理标准(2024版)的研讨活动,为两项标准的完善提供了专业建议,助力曲阜市研学旅行规范化发展。第二,杨光富副教授受邀参加《浙江日报》潮新闻平台主办的“支教和研学,拒绝被商业左右”研学旅行圆桌对话。此次对话内容被《钱江日报》全版报道。第三,团队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年度人物”“特色机构”及“精品线路”的评选工作。第四,团队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研讨会。第三届研讨会计划于今年11月在江苏苏州召开,团队将全力做好前期筹备工作。新学期,团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国外研学旅行的研究,积极申报研学旅行相关课题,以课题引领推动研究深化。团队已申报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部级社科研究项目“研学旅游内涵质量建设的中国经验研究”,目前正在等待评审结果。同时,团队将加强与研学机构的交流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新时代学校变革研究中心卜玉华教授相关工作进行了汇报。首先,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方面,团队代表基教所前往韩国参加了“UNESCO 2024年未来教育国际论坛”。今年下半年,计划与UNESCO召开主题为“数智时代的知识生态转型与教育创新”的国际学术会议。其次,在项目研究方面,团队围绕国家哲社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深入开展研究,基本完成了2本理论著作和9本实践类著作的撰写工作,发表了12篇相关文章,顺利通过全规办的检查且获得评委组的充分肯定。下一步计划包括:完成重大项目的结题工作;2024年在《上海教育》连续10期发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章;继续以成都青羊区为实验基地开展未来学校高质量教育的区域推进研究,并计划于7月份召开一个学术论坛,邀请所里的相关中心共同参与;同时,开展数智化时代的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如学校数智化治理、数智化教与学的实践创新模式研究等。
少先队教育与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
少先队教育与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卜玉华教授进行汇报。在研究项目方面,完成了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少先队员政治意识培养现状及评价指标研究”项目的结题工作,提交了近9万字的结题报告,并获得结题优秀评价;团队成员朱园园博士成功申报2024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在学术论坛方面,与上海团市委合办了第六届“少先队幸福教育论坛”,并作了大会主旨报告《幸福教育:新时代少先队教育的新理念》;参加了首都师大举办的“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少先队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并作会议主旨报告《少先队活动的类型及其学习性质》。在研究成果方面,研究团队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或专著21篇,其中C刊9篇,专著2本。本学期计划申报一项上海市或国家级课题,并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撰写决策专报奠定基础。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王占魁
办学精神与教学特色研究中心王占魁教授进行汇报。在工作进展方面,第一,“教师教育哲学译丛”的出版工作进展顺利,7本书中已有5本正式出版,剩余两本已进入二校阶段,预计本学期能够全部完成出版。第二,华东师范大学精品教材(成套)建设项目资助的两本教材之一《中国近代教育小说精选——学校教育转型的思想实验》,已于上个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工作计划方面,第一,团队将持续推进“教师教育哲学译丛”剩余两本的出版工作,同时完成另一部精品教材《教育美学:文艺的进路》的出版工作,该书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团队以“教师教育哲学译丛”为依托撰写了一组研究论文,各本书的译者执笔,深入提炼每本书中关于教师教育哲学的思想精华,计划在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第三,团队将依托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经典教育理论的论辩逻辑体系研究”撰写一组研究论文,力争在理论研究上取得新突破。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王建军
教师教-研-修-述一体化研究中心王建军副教授进行汇报。2024年,中心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的教-研-训一体化项目开展了深入实践与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对新学期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上学期,中心与山东省教育厅合作推进全省教研训一体化项目。中心通过召开启动大会、每周一次的集体研讨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与试点学校展开了深度合作,检验并完善了多项理论构想,并撰写了十余万字的反馈报告,为项目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持。新学期,中心将继续推进山东省教研训一体化项目,重点围绕10所示范学校展开工作。团队计划组织每所学校撰写一份教育性研究报告,总结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心将尝试提炼具有框架性和可迁移性的实践模型,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与借鉴。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唐汉卫
学校德育研究中心唐汉卫教授进行汇报。上学期,中心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围绕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公共理性的青少年公正观培育研究》展开工作。目前,部分论文已完成撰写并被录用。在科研项目方面,中心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大模型项目,特别是其中的价值对齐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与框架。同时,中心还配合黄忠敬教授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研究项目,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进一步拓展了德育研究的领域。在决策咨询方面,中心承担了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的研制工作,并牵头推进上海市“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的立德树人项目。在实践服务方面,中心与上海市区教育局、多所学校和德育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研讨会,指导培训德育教师,并协助学校提炼德育品牌特色与亮点。此外,中心还参与了黄向阳教授牵头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积极参与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智能时代德育学术研讨会等年度常规学术活动,同时正在修改上一课题结题的书稿,并计划于今年出版。新学期,中心将继续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深化青少年公正观培育研究,并持续推进教育研究大模型中的价值对齐工作。在决策咨询方面,中心将完成《上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和立德树人项目的初稿制定工作。此外,中心将按时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马工程教材的编写任务,并参与基教所广州中心的相关工作,配合其他研究中心开展力所能及的支持工作。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方华
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方华局长进行了工作汇报。第一,中心参与了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教育局长培训会的课程设计,并在会上进行主题报告。第二,个人专著《重构教育生态: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24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第三,与中国网共同举办了黄河流域的黄河论坛,并联合省、市、县教育局共同组织了教育局长论坛。第四,与《中国教育报》在江苏盐城联合举办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作为专家开展讲座。第五,在20多个县、市、区开展区域教育调研或讲座。第六,参加了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组织的第二届中国著名教育局长专题的相关工作。接着,方华局长介绍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今年上半年,其已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步达成协议,计划出版两本教育局长研究主题的专著。同时,继续加强与《中国教育报》和中国网的合作,以基教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名义,与他们联合组织全国范围的教育局长论坛和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会议。此外,继续加强区域调研工作,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面对当前县、市、区教育局长非专业或无专业背景比例增加的情况,如何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从“以县为主”到“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机制变化,将会对教育局长专业发展和区域教育带来何种影响。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云星
高质量育人综合改进研究中心李云星教授就中心工作进行汇报。在工作进展方面,现有基地及项目学校常态化推进。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方面,《培育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校家社协同推进“联结育人”的实践探索》荣获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论文成果方面,团队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光明日报》《教育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篇。在项目成果方面,成功立项4个课题,其中全国教科规划课题1项、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1项。接下来,团队的新学期规划如下:第一,推进项目学校的常规工作,加强项目学校之间的联动,开展实践产品的研发以及成果转化;第二,开展省级基础教育成果培育工作;第三,推进课题研究与申报,尤其是针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专题调研;第四,整合与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相关工作,寻求与浙江省考试院、基教所等团队开展合作研究。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小微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杨小微教授首先进行工作回顾。第一,《标准与试验:中国学习现代化标准研制即区域性探索》一书即将出版。第二,团队研究成果《指标与路径:中国教育迈向现代化》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第三,团队撰写了政策咨询报告《我国林、牧、山、岛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政策建议》,计划提交教育部综合改革司。第四,团队研制完成了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初稿,并即将开展第二轮德尔菲问卷。第五,团队在桂林举办了以“教育现代化评价价值维度与关键指标”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含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第六,团队在桂林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研究》中期评估暨项目推进会,向专家组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度及阶段性成果。新学期,团队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工作。第一,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第二、三轮德尔菲问卷,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第二,完成2-3篇系列论文,进行C刊投稿,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学术影响力。第三,完成专著《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学校探究》和《从分治到共治》的撰写工作。第四,继续举办以教育现代化理论、实践和政策为主题的系列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教育现代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鞠玉翠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鞠玉翠教授总结了中心过去一年的工作。该中心坚持“价值引领,适性育人”,以教育美学、五育融合视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相关研究与工作。第一,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美育浸润的原理与策略研究”,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重点委托课题“减负提质的全面发展育人体系构建”;第二,团队聚焦美育浸润,提出“全息式五育融合”“以专融全”理念,主张“胸怀全人形象,立足专业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各项活动的全面育人价值,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和办学活力,同时发表了若干文章,出版了《教育哲学——美学的视角》《从培训到研修》等著作;第三,团队开展了学生发展指导、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教学、作业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新学期,中心拟继续推进相关研究,完成《五育融合视域下课堂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书稿。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宁本涛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宁本涛教授首先汇报了主要工作进展。在科研课题方面,宁本涛教授主持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大国如何励“良师”——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优化研究》顺利结项;参与了202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新时代城市小学生劳动教育系统架构与长程实施》的中期汇报,并对近10所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子课题进行了中期进展论证指导。在学术成果发表方面,宁本涛教授出版个人专著《五育融合:重构劳动教育》;团队主编了15万字的《五育融合研究进展报告》;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主编了两套中小学劳动教育教材,其中内蒙古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初中版)已通过自治区教委验收;组织撰写并发表了9篇重要学术论文;两篇关于教师教育评价的英文文章成功投稿AERA和SSCI期刊,其中一篇受邀在美国AERA年会上作大会分享。在项目开展方面,团队围绕“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行动项目,开展了理论培训、特色课程研讨及评价体系开发等工作,共完成16所劳动教育项目5次大规模调研和专家指导;协同华东师大基教所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跨区域“五育融合”研讨会。在社会服务方面,团队参与了重庆理工大学为期一个月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参与了上海市教委中小学劳动教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项目;多次参加上海市以及全国各地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和教师培训工作以及国内重要学术期刊的外审工作。展望2025年上半年,团队计划继续深化金山项目的推进工作,重点围绕五育融合系列丛书的编写及重大重点课题的申报;策划撰写五育融合的理论专著,深入反思五育融合的基本理论、问题与方法,同时聚焦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生五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突破;协同基教所申报上海市或国家级五育融合教学成果奖,并筹备举办第六届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同时积极支持其他研究中心的工作。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向阳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黄向阳教授就中心工作进行汇报。2024年下半年重点工作是组织编写《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编写工作,同时在举行了全国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学课题“促进小跟班逐步成长为接班人的杂务课程研究”开题报告后正式开启了该课题的研究。研究中心还参与了所里与金山区教育局的第二期合作项目——金山五育融合学科教学变革行动项目,参与成都中心的合作研究,深度参与成都泡桐树中学的学校综合改革项目,与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在呼和浩特合办了第三届新时代大德育创新发展研讨会。
黄向阳教授受香港邀请,参加香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校长德育论坛“中华美德与学校德育的构想与实践”,做大会主旨演讲《恕道之教与中道之教的探索》。此外,中心在上海、北京、成都、西安、广州、南京、镇江、常州、杭州、嘉兴、宜昌等地举办教师培训讲座或工作坊,议题涉及“劝诫与说服的教育原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学生发展指导”“班级道德氛围的营造”“校园欺凌识别与干预”“教育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和修改工作,开展“促进小跟班逐步成长为接班人的杂务课程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
在会议总结阶段,华东师大基教所李政涛所长对各团队在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成果表示肯定,并围绕“五个强化”提出了新的期望和要求。第一,强化国家导向。基教所及各个中心作为国家层面的研究团队,应提高政治站位,以独特的方式、视角和贡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教所要深入思考并回应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家精神弘扬、中国自主教育学知识体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数智化教育等重大命题,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专业支持。第二,强化前沿导向。各中心应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保持前沿性,成为研究问题的引领者。他提到,基教所即将成立气候教育研究中心,以引领气候教育研究的前沿发展。第三,强化成果导向。他强调,最大的成果是育人。在育人道路上,各团队还应创造物化的成果,积极申报上海市哲社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为新一轮基地评估做好准备。第四,强化协同导向。各团队要以系所协同为基础,加强内部协同;与全国各地的分中心形成合力,实现内外协同;同时推动基教所与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学系的联动,强化单位间协同,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第五,强化国际导向。基教所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各中心要不断拓展国际化合作渠道和平台,讲好教育研究的中国故事,提供教育问题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