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新增团队简介

作者:发布时间:2019-10-14

教育现代化研究团队

(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小微教授

本研究团队是在以往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评价以及中国教育2030发展目标及推进战略等主题的基础上的再聚力与再出发。其建设宗旨是:凝聚优势力量、聚焦核心问题、共商改革大计、共解教育难题、共建评价方案、共创教育现代化未来。团队建设目标,一是在发展和创新中国教育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同时,为地方和学校提供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课程规划、文化建设、评价方案及跟进指导。二是助推地方教育现代化“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式的生动活泼、多样化推进。三是通过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促进研究团队尤其是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同时也促进地方教育改革研究队伍和研究水平的提升。

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

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咨询;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与咨询;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发;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发展指数评估;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数发布;教育现代化主题相关的专业培训、研修;现代学校文化策划与设计;现代学校内涵建设(质量改进、课程开发、课堂变革、教师专业发展、绩效考核研究、智慧校园建设等)相关咨询、培训等服务。

日常工作机制是:(1)聚焦重大问题、关注顶层设计、持续跟进指导、重视体制机制建设;(2)多平台互动、不定期研讨、跨学科合作、线上线下结合;(3)深入各级各类学校,持续开展合作研究.

预期成果主要是建设一批教育现代化样本区、样本校,研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案,出版和发表相关系列著作、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咨询报告等。



  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研究团队

  (深圳教育先行示范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政涛教授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本团队将围绕深圳教育先行示范区“先行示范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以“教育体制机制”、“学校变革”、“课程与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国际化”等为核心载体与抓手,在如下方面进行前沿研究:

  • 教育发展创新的先行示范研究;

  • 高质量教育的先行示范研究;

  • 深化教育改革的先行示范研究;

  • 教育生态治理上的先行示范研究研究;

  • 全面扩大教育开放的先行示范研究。


本团队成员将以系统深入的调研为基础,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层面上,通过“理论、实践与政策交互生成”的研究方式,在深圳教育先行示范区的探究过程中,创造生成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圳经验”、“深圳范式”与“深圳创造”。

本团队将以本所各专题研究团队为基础,在海内外充分吸纳相关领域和专题研究的人才,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团队

  (教育家与教育历史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书光教授


本团队遵循古今融通、中外互鉴、继承创新的原则,致力于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空间的教育家办学群体及其思想特征,深入挖掘学校内涵变革、区域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理性审思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路径、政策依据、实施策略和文化使命。

本团队秉承开放、务实、合作、共享的理念,主要采用核心项目建设与问题导向的机制。围绕重要科研项目和现实问题,邀请同行学者和跨学科专家自愿参加,多维共振,协调攻关,努力产出具有良好影响的学术理论成果。同时,基于当代学校深度变革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诉求与未来展望,针对新时代广大教师成长与教育家培养的迫切需求,坚持从“史论结合”和“知行合一”的高度,开展相应的对策研究,进行必要的实践指导与培训活动。

本团队积极求索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交叉互动,欢迎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诚心加盟,协力共建。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团队

(中国教育传统的传承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杜成宪教授


本团队致力于研究传统教育、总结教育传统、弘扬教育传统。旨在形成关于教育传统的理论阐述、框架结构;在中国传统学校课程、教学、教材方面,在传统家庭教育方面,形成一批达到一定水准的学术成果;探索教育传统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路径与方法,形成中小学校传统教育课程标准。

本研究团队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一)什么是教育传统?从认识和理念上澄清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教育传统的形成、构成和特点,教育传统的继承、摒弃和发展。

(二)我们今天可以传承哪些教育传统?由于教育传统内涵十分庞大且复杂,需要理清大小层次,需要分清良莠优劣,把握住那些代表核心价值,具有本质影响的传统。

(三)如何将优秀教育传统转化为当今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需要对教育传统作选择性、应用性加工,使之具有可行性。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什么样的教育传统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最值得学习、继承和弘扬,使之转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形成办学特色,发挥育人功能,需要与有志于弘扬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学校共同合作探索。



  教育治理研究团队

  (教育治理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范国睿教授

本团队拟围绕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整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学术资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土与国际相结合、现实与未来相结合,重点开展教育治理与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验实证研究,推动国家、区域和学校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本研究团队拟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一)教育治理的理论研究:深入分析治理理论、公共服务理论等教育治理改革赖以支撑的相关理论,借鉴国外教育治理改革的政策与经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治理理论体系。

(二)教育治理与教育政策研究:围绕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宏观教育政策研究,服务国家宏观教育决策,促进教育政策决策与执行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三)教育治理与教育改革的实验与实证研究:选取在教育治理变革方面具有一定条件的地区和学校作为区域教育治理与学校教育治理改革的实验区,通过参与试点地区、学校的教育治理变革实验与实践,探索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激发地方和学校办学活力。

(四)智能化教育治理的预测研究:探索基于现代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教育决策支持、教育监管、公共教育服务、教育与学习行为及效果分析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与应用,推进智能化教育治理进程。

本团队欢迎全国有志于推进区域和学校教育治理变革的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学作为“教育治理改革实验区(校)”加盟,探索建立我国区域(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实验示范区(校),以共同为我国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贡献力量。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团队 

(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朱益明教授


本团队的建设目标:发挥以往研究基础与影响力,以推进高中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研究指向,传播和扩大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在高中改革中的实践运用,打造成为国内最领先的普通高中教育研究团队。

主要任务:

1)宏观政策研究:聚焦国家高中教育发展整体现状开展研究,继续发布高质量的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创新持续研究与发布制度。

2)学术理论研究:探究新时代高中育人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思想观点,参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践行动,创设“新时代中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丛书”系统。

3)交流研讨平台:以创建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示范校为抓手,设立年度性“新时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育人方式改革论坛”,以及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

4)决策咨询研究:积极主动为各级政府和学校提供政策建言,参与决策类教育科研项目,为推进高中教育现代化和促进高中学校育人方式改革提供科学的咨询服务。

团队秉承开放、合作、创新的研究旨向,凝聚国外内外学界力量参与,协同普通高中学校成为研究伙伴,努力成为“理论、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研究团队。



终身教育研究团队

 (终身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吴遵民教授


本团队主要是立足终身教育理念,综合多学科视角,着力于理论创建与实践突破,尝试建构并辐射中国本土特色的终身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理论建构:通过透视个体发展、社会进步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探讨终身教育的概念范畴、价值取向、思想内涵,为我国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借鉴;扎根于中国语境,从“学习”的赋权增能和生命空间的持续关怀切入,探究国际终身教育理念与中国终身教育本土实践有效融合的理论体系。

(二)实证调查:通过调查法、观察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特别关注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民、老年人等弱势人群,呈现其终身学习的现实境遇和样态,着力破解终身教育边缘化的群体现象。

(三)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追求支援所有人群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教育力”的集合,探索学社融通机制和终身教育新形态。

本团队积极寻求面向终身教育的现实问题,定期参加或组织召开国际终身教育高端研讨会,打造多领域交流平台,形成多元合作机制,传达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真正建立以探索终身教育体系为根本旨趣的共同体。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团队

(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黄向阳副教授


本团队致力于建设道德与法治基础教育研究国家队、道德与法治教材研发中心、道德与法治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际道德与法治教育学术交流平台。

本团队合作开展道德与法治基础教育课题申报和理论研究,研发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辅助教材、示范教案及少儿读本,组织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科师资培训。

研究团队以基础教育发展与发展研究所研究人员为班底,轮流主持内部学术交流。以项目为中心开展合作研究,采取项目负责制,即项目负责人主持本团队围绕项目开展合作研究。视项目需要邀请所外、部外、校外、境外专家、教研员及一线教师加入,逐步扩大队伍。

研究团队成员:唐汉卫教授、黄书光教授、王伦信教授、卜玉华教授、李家成教授、王占魁副教授、董轩副教授、王丽佳副教授、黄向阳副教授。



家校合作研究团队

(家校合作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李家成教授


本团队立足城乡协调发展背景,致力于开展各类家校合作实验研究,投入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研发、形成、推广相关家校合作模型,力求形成相对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成果,开展了较丰富的学术活动。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城乡家校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对当前家校合作问题的判断、理解和分析,极大突出实验研究的价值,通过与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社会组织、社区人士等的合作,集中开展攻关,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积累、推广本领域的成果。

 2.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通过海外同行学者的参与,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支持博士生硕士生投入本领域,加强与同行学者的对话交流,促成本领域的理论建设,加大国际对话力度,突出中国家校合作成果的价值。

 3.家校合作的政策支持研究。通过决策咨询工作,突出资政启民,实现社会价值。

在近年内,本研究团队(将完成《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小学版)的修订和出版,投入《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初中版)的研发工作中, 组织相关学术会议等,力争产出新的成果。

本团队将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形成和团队的自我建设,力求有为。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团队

  (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杨光富副教授


 2016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612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提出“研学导师”一词,从而催生了“专职研学导师”这一职业。为了对接国家教育战略,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特组建本团队。

研究目标:充分利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整体优势,以及上海的区域优势,统一行业标准,打造国家级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与导师培养基地,创生“华东师大方案”,做出“华东师大贡献”,成为中国研学旅行教育研究与研学导师培育的引领者。

研究内容:

第一,研学旅行教育的历史与经验,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梳理历史,总结经验;

第二,研学旅行教育的行业规范与标准,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研学流程;

第三,研学旅行导师培养的课程开发,并在培训中不断完善;第四,创生“新理论”,创建具有中国特的研学旅行模式。

合作意向:我们期待对研学旅行教育研究感兴趣的中小学老师、在校研究生和相关学者加入本团队的研究,同时也欢迎有合作意向的研学旅行机构、研学旅行基地与我们共同开展大中小学生营地教育、研学课程开发、研学导师认证培训等工作。



英才教育研究团队

(英才教育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马和民教授


本团队借鉴国内外英才教育的历史经验,立足当下中高考作为人才选拔的实际境遇,借助于英才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综合成果,聚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探索促进杰出人才发现、选拔、培养、发展的基本路径,建构并推动知识建模、知识增长、能力发展的认知逻辑,摸索杰出人才培养的英才教育学术原理,践行英才培养实践的多元新模式。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英才教育原理探索:梳理多学科视野下的英才教育中外历史经验,比较分析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英才教育理论模式,探索未来面向的英才教育学术原理;

 2.英才教育模式比较:当代英才教育模式的国别比较研究;

 3.英才教育需求探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需求的培养方式,发现英才教育的新需求;

 4.英才教育方法探索:通过与教育局、中学、教育机构的合作研究,建立英才培养的行动方案和实践路径,探索杰出人才培养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

 5.英才生涯规划研究:探索英才生涯发展规划和实践路径;

 6.英才教育数据追踪:探索英才成长与发展测评数据的追踪研究。

本团队积极寻求面向英才教育、杰出人才培养、高品质教育的跨学科、跨区域、跨国别的合作与对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创新,推动建立以创新英才成长与发展为宗旨的学术共同体。



学校新生活研究团队

 (学校新生活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程亮教授


本团队主要立足当代中国的语境,综合多学科的视角,聚焦学校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生活样态及其变化过程,提炼学校实际运行的逻辑和自我更新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促进美好生活的学校发展路径,建构一种扎根文化传统、平衡社会影响、体现教育逻辑的学校新生活理论。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理论建构:梳理不同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等)有关学校生活的理论,比较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学校生活实践,以美好生活为指向,对学校生活进行再概念化,建立学校生活的新标准。

(二)实证调查: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聚焦时空、事件、仪式、活动等,呈现学校日常生活的整体样态及其实践逻辑,同时勾勒学校日常生活的变化历程及其更新路径,发现学校生活的新形态。

(三)实践探究:基于前述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协商式行动研究,与合作学校共同建立面向美好生活的校本行动方案,建构以能动性、关系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学校更新模式,探索学校生活的新路径。

本团队积极寻求面向教育问题的跨领域合作、跨学科交互、跨文化对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通,真正建立以探索和创造学校新生活为根本旨趣的共同体。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团队

(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鞠玉翠教授


建立和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团队旨在通过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梳理既有理论研究成果,提炼实践经验;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培训基地和示范基地,帮助实践者提升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推动符合中国学校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进师生主动健康持续发展,彰显和激发生命活力,向美而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理论建构:梳理国内外学生发展指导研究成果,提炼实践经验,通过跨学科(心理学、管理学等)合作,形成并逐步完善学生发展指导理论体系,包括制度架构,课程标准,指导模式等。

(二)实践探索:与合作学校展开协商式行动研究,综合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学生需求、学校实际,展开学业指导、生活指导、生涯指导,探索文化经典、儿童哲学、教育戏剧、项目式学习等多样载体在学生发展指导中的运用,打造示范基地,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三)政策研究:以前述研究为基础,针对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的关键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人员配备、培训体系、资源支持等。

诚邀感兴趣的理论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加盟,共同打造站位高、聚焦准、研究深、策略实的研究共同体。



教师教---述一体化研究团队

 (教师教---述一体化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王建军副教授


本团队的核心旨趣,是在中国现有区域性及学校本位的教学改进、教育研究、教师培训和经验(专长)分享传统基础上,尝试从理论上解释并在实践中探索一条可行且可复制的一体化机制和路径。

我们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1)基于新中国70年的相关传统和经验,从学理上重新解释和阐明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进修和专长叙述四要素的性质、关系和规律;

2)建立以区域和学校为单位的教学、研究、进修、专长分享运行状态数据库,构建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解释模型;

3)以不同专长阶段的教师之间的专长分享、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专长散布机制为切入点,阐明专长叙述之于教师发展、教学改进、教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专长叙述如何可能成为助推教学、研究和进修的催化机制;

4)探索区域和学校在现有基础上构建教、研、修、述一体化的实践经验,以整合相关资源、减轻教师负担、降低浪费、提高效益,提出国家、区域、学校和教师不同层面的政策和行动建议。

欢迎有志于整合教学、研究、进修、专长分享等现有丰富资源以构建更有实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和学校教育改进机制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校长、优秀教师和学术界同行加入我们!



   五育融合研究团队

  (五育融合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宁本涛教授


本团队主要对标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立足当代中国的语境,综合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五育融合话语逻辑、深刻含义、突破路径,五育融合如何在体制与机制中生成,构建新时代五育融合理论体系。通过五育融合的合作联盟的推进,提升中小学育人方式的转变,提升全面发展育人指标,探索德、智、体、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理论建构:从教育跨学科视角探寻 “五育融合”问题的话语逻辑、深刻涵义、创新价值与意义、突破路径以及五育融合的新标准。

(二)实践探寻:德育如何与智育体育美育跨界融合;智育如何与德育、体美劳相结合;体美教育如何与智育、劳育跨界融合;劳育如何指向核心素养,形成“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新劳动教育融合育人体系。    

(三)体制创新:如何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边界,促进系统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学校共同建立面向五育融合的校本行动方案,建构以能动性、关系性和参与性为核心的学校更新模式,探索五育融合的新路径。

本团队积极寻求面向教育问题的跨领域合作、跨学科交互、跨文化对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通,真正建立以探索和创造学校五育融合为根本旨趣的共同体。



学校变革研究团队

(学校变革研究中心)

团队负责人卜玉华教授


本团队主要立足当代中国,放眼全球,探索新时代对当代中国学校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新使命以及新策略。为此,学校变革研究团队(TSSR)将在七个相互关联的领域进行前沿研究:

 1.学校变革力的培育方式研究;

 2.学校发展和质量提升研究;

 3.课堂教学改进与质量提升研究;

 4.教师工作和生活:专业、素质和生涯发展研究;

 5.学校变革的地方情境研究

 6.学校与地方社会互动关系研究;

 7.学校变革研究方法之研究

该团队成员将承担研究、教学和校长、教师发展等培训活动,目的是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上推进理论和实践。为此,本团队将采用“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研究方法,并利用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通常以跨学科伙伴关系的方式开展工作。

本团队积极寻求面向以上研究领域的跨领域合作、跨学科交互、跨文化对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转化和融通,真正建立以探索和创造新型学校为根本旨趣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