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野下未来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在“成都中心”开展的重点项目。为进一步推进成都市青羊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12月26—27日,华东师范大学“成都中心”项目组开展第三次学术指导活动。本次活动对5所领航学校的学生发展情况、课堂教学与教研情况、课程建设情况等进行调研与指导。参与指导的教师团队成员有:黄向阳教授、李宝敏教授、李林教授、张永教授、陈红燕副教授、庄瑜副教授、李栋老师、方铭琳副研究员和朱园园老师。两个指导活动分成四个小组。
第一组调研:
12月26—27日,张永教授、陈红燕副教授、朱园园老师先后前往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成都市草堂小学、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
在每所学校,专家们观摩了班队课、道法课等常规课,与授课教师、教研组等深入讨论了上好班队课、道法课的关键,提出班会课要有问题性、目的性、成果性,要有益于班级的日常管理;道法课在关注思想性的同时要深刻把握其学科属性,要用生动的例子、真实的情境引领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发展学科素养。
各学校学生工作负责人也就本校学生发展工作情况和主要困惑进行详细汇报。专家、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代表、学校核心团队围绕学生发展工作进行深度座谈研讨,形成学校办学核心理念应为学生发展提供明确导向、学科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成长过程等共识。
第二组调研:
12月26日,黄向阳教授前往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学校学生发展项目组就研学旅行、职业考察、社团建设、导师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汇报。黄向阳教授认真聆听每一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并紧密结合学校的整体规划与重点项目研究方向,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精准且深入的逐一指导,为学校进一步优化学生发展项目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专业建议,指明了清晰的发展路径。
12月27日,黄向阳教授作《指导育人探微》主题讲座。在讲座中,黄向阳教授着重指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具备多元身份意识。在育人实践进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单一角色,而需逐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视角,拓展转变为集“教师、导师、管理员、教练员” 于一体的多元视角。教师应该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地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人生规划、行为管理以及身心发展等多个维度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组调研:
12月26日,李宝敏教授、李林教授、方铭琳副研究员、李栋老师前往成都市石室联合成飞学校,围绕“常态课堂与学科教研”这一主题,深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个学科的课堂与教研活动,进行深度观摩与指导。
专家们指出,学校教研活动要有“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多元化、品牌化”的意识,要积极发挥团队的力量,做扎实有效的教研。此外,专家们也提出要将整体目标细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小目标,要关注教学评一致性,要基于整体来进行教学设计等具体建议。
第四组调研:
12月25—26日,庄瑜副教授前往成都市草堂小学,围绕学校博物馆课程建设这一主题,与学校代表进行深度研讨。双方就如何将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体系紧密融合,从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到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教学评价的科学构建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交流与思想碰撞。
此次学术引领活动,涵盖了座谈会、学校调研、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聚焦重点项目核心议题,为区域内的学校与教师输送了极具价值的理论引领,也为五所领航学校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思路。未来,“成都中心”项目也将继续推出系列活动,以学术引领青羊教育行动,促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和青羊区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