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课题进展(25)| 未来学校研究团队在《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发表6篇专题论文

作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6-26

未来学校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指导意见,积极回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及前沿问题,基教所近年统筹组建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主动谋划系列前瞻研究。其中,未来学校研究团队在卜玉华教授的引领下,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重大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要抓手,在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实践推进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期,由国家开放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中国远程教育》特别辟出“未来素养与未来教育”专栏,发表基教所未来学校研究团队成员撰写的6篇专题论文,团队研究再次取得突破进展。



专题导言

《未来素养与未来教育》

瑞尔·米勒(Miller, R.)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当代未来学家,现为法国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商学院研究员,曾于2015年至2022年间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未来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未来素养和未来教育研究的领军人物。他长期致力于未来素养与未来学研究,在《未来》《欧洲教育杂志》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他还编著了由UNESCO组织出版的《改变未来:21世纪的预期》(Transforming the Future:Anticip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该书现已推出英语、法语和阿拉伯语版本(中文、波斯语、西班牙语版也已启动翻译),为全球读者提供了对21世纪预期的独特见解。

四十多年来,米勒始终将“未来”视作优化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键工具,并倾力推动变革型领导力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他在全球范围内精心策划并成功实施了数以百计的与“未来”紧密相关的项目和研修,通过创造性地部署“运用未来”的策略,以“未来素养实验”的方式,有效引导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行为的革新。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他的抱负在于深入挖掘复杂涌现现象所蕴含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进而探寻其对于提升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潜在价值,以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与此同时,米勒还一直高度关注中国的未来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的未来教育学、未来学校、未来学习和未来教师的相关研究,曾经多次来到中国,为中小学校长和老师培训授课,产生了强烈反响。

2023年5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团队邀请米勒到上海和成都开展“未来素养实验室”的系列活动,现场展示基于未来素养的教师研修的全过程。此次活动不仅在理论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更在实践层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未来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来自UNESCO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经验,同时也注入新的创造与发展活力。通过这些活动,以米勒为代表的基于未来素养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团队与中国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形成了立足学校、面向未来学校和未来素养的国际学术研究共同体。

2023年10月22日至29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和重大课题负责人卜玉华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受邀前往法国巴黎,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考察活动。在出访期间,李政涛与米勒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深入探讨了“未来素养”的生成背景、学理基础,对学校、未来学校、未来教育和未来研究的意义,以及有关未来素养测试与培育工具——未来素养实验室的独特价值等,并共商中国未来素养研究的推进机制与实施策略。

本期推出的一组论文,就是两个团队互动对话的产物。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交流成果和研究成果的推出,既全方位展现有关“未来素养”研究的国际前沿,为“在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未来新视野,为已有的“核心素养”开辟来自“未来素养”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也充分显示未来素养研究的中国经验,以此为载体和方式,为中国教育和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做贡献,进而在与国际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提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能见度、显示度、认同度和影响力。



论题一:未来素养对未来教育的深远意义——李政涛与法国未来学家瑞尔·米勒的对话


作者: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作者:瑞尔·米勒(Riel Miller),现任法国巴黎高科路桥学校商学院、加拿大纽布伦斯威克大学和挪威斯塔万格大学研究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知名未来学家、教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未来素养”与预期学、教育未来学等。



论题二:在“运用未来”中创生新未来——未来素养的内涵、本体论基础及其意义


作者:卜玉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基础教育》杂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未来学校与未来教育等。



作者:朱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师从卜玉华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和未来学校研究。



论题三:超越社会功能主义——未来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思考


作者:樊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师从孙元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社会学。


作者:孙元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论题四:历史会通未来——试论未来素养的“历史之镜”


作者:李林,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



论题五:把“未来”作为学习的对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实验室的方法论与实现路径



作者:陈红燕,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德国莱布尼兹教育媒介研究所(GEI)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未来学校研究、教育人类学(仪式互动、图像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德国教育理论与改革等。



作者:古秀蓉,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儿童哲学教育中心副主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2010-2011教育人类学访问学者、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儿童哲学中心Uherio Academy2018-2019访问学者、蒙特克莱尔大学国际儿童哲学中心IAPC2019暑期研修学者。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研究等。



论题六:我国中小学教师未来素养发展现状与转变潜力的实验研究——基于沪、蓉未来素养实验室的分析



作者:于金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教所)与巴黎高科路桥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等。



据悉,研究团队的此次成果发布,乃是国内学术期刊针对“未来素养与未来教育”刊发的第一组专题论文。这组成果分别就未来素养对于未来教育的意义、未来素养的内涵与本体论基础、未来素养培育的方法论、未来素养的历史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素养实验室的方法论及其在中国上海、成都开展的现场实验等主题,从多个维度展开综合论析,有望对于此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