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中心建设与发展(16) | 华师大基教所“杭州中心”项目组赴杭州市临平区开展第二届中小学“弘临课堂节”研讨活动

作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12-19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师大基教所”)与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局合作成立“杭州中心”项目组,主动应对临平高质量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难题,以“思维课堂”和“作业评价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临平教育综合改革,共同探索基础教育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临平模式”,助推临平教育现代化进程。

  2024年12月12日和13日,为聚焦学教方式变革,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范式与作业改革范式,从而推进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临平教育高质量发展,打响“学在临平美好教育品牌,华东师大基教所“杭州中心”项目组鞠玉翠教授、刘世清教授、程亮教授、黄书光教授、董轩教授、杜明峰副教授、杨光富副教授、李栋博士,协同临平教育发展研究学院,赴杭州市临平参加第二届中小学“弘临课堂节”暨学科建设项目展示活动。参与本次活动的还有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学习科学系盛群力教授、临平区教研员以及各学校教师。


开幕式‍‍‍‍‍‍‍‍‍‍‍‍‍‍

  12日上午,第二届中小学“弘临课堂节”暨学科建设项目展示活动开幕式正式开始。

  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叶敏致辞。叶局长指出,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临平区教育工作者协力同行,携手迎接挑战,在新的一年里实现了高质量升学与高质量就业的显著成效。她强调,自去年首届课堂节以来,各校应继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她还倡导学校之间加强协作,通过设立科学的思维发展目标,深化跨学科融合,推动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体化建设。她期待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与实践机会,让学生具备像科学家般开展研究、像工程师般实践探索的能力,从而助力临平区教育迈向新高度。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费红亮在讲话中回顾了近年来临平区在教育发展中的积极探索。他提到,临平区教育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发展,通过学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教学方式不断变革。展望未来,他提出,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持续推进教育提质行动,深化“双减双创”工作,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在具体实践中,他建议构建经验分享与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学校层面打造高素质的教研团队,结合校本实际,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教研活动。

  随后,临平一中朱东伟书记和塘栖三小戚瑛校长分别从新样态和新形式两种课堂教学的角度做了汇报展示。朱东伟书记以“有趣味、有可能、有意思”三有课堂为重点阐述了临平一中如何打造临平一中“活教乐学”课堂新样态以及实施效果。“活教乐学”课堂新样态通过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建立课堂与生活的连接、渗透评价于课堂的各环节、总结提炼学习策略的方式建立起学生心中有数、教师心里有数、教学策略有效的目标。戚瑛校长详细介绍了学校特色“慧思”课堂的研究历程、研究定位、组织实施以及收获展望。该课堂通过互动交流对话学思辨问,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锚点,引导学生进行观点碰撞,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和知识建构,从而让思考发生,让智慧流动。


  接着,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带来讲座《让教学改革更鲜明更简洁更有效——我最想说的十句话》。他用十句话凝练了关于课堂改革的想法:把课堂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课堂中看到未来;学科育人要有指南针;相信儿童有学习的天性,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不轻视知识的价值;避免将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复杂化;教师要超越学科局限性;克服自身的惰性和惯性;重构教学常规;提升课堂的创造性。


  

浙江大学盛群力教授带来讲座《“为迁移而教”呼唤新课型教学》。盛教授从“四新”的背景出发分析新课型教学的必要性及新课型“舒心课堂,魅力教学”的理想样态。然后,他从“什么是学习迁移”、“哪些知识学了能迁移”、“学习迁移是怎么发生的”、“新课型教学如何促进迁移”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新课型如何落实为迁移而教的目标,强调一堂好课要看课型水平、学生学习动力和师生行为是否与目标匹配。



一、初中历史、地理专场‍‍‍‍‍‍‍‍‍‍‍‍‍‍‍‍‍‍‍

 12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鞠玉翠教授、黄书光教授于运河中学参加初中历史、地理专场活动。运河中学何蒙婷老师和临平五中杨奕老师分别带来课堂《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世界地形》,以及华二信达何弘霖老师和塘栖三中莫英英老师分别以《“思·辨·悟”三重对话:基于历史理解的思维课堂策略研究》和《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作业设计和实践研究》为题进行了成果分享。

  滨江区教研员陈金平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讲座分享《省统考背景下初中历史与社会依标评价的实践与思考》。陈老师对两位教师课堂中所蕴含的“生本课堂”理念和情境教学法给予了肯定,但也对如何更好依托新课标开展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思维水平提出了建议。在讲座中,陈老师探讨了新教材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她强调课程标准的核心地位,提倡中考试卷难度适中,注重跨学科教学并融合表现性评价。陈老师通过历史和地理例题,展示了如何将课标要求融入教学和评价,强调真实情境和开放性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鞠玉翠教授肯定两堂课的情境创设、学生高度参与和综合育人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还可以更有针对性和引领性;同伴互评还可进一步阐述理由。成果分享展示了教师们的实践智慧,为后续探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教研员的点评与讲座聚焦初中教师十分关切的省统考,强调统考与课标、课堂的一致性,引领教师们明确和坚定教学改革方向。

  黄书光教授肯定两节课堂的情境营造和课堂氛围,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深度引领和主题追问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从思维素养层面做进一步的整合和提升。成果分享和点评环节共同展示了本专场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和专业性,反思与评价探索站位高,分析深入浅出,具有较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

二、初中科学专场‍‍‍‍‍‍‍‍‍‍‍‍‍‍‍‍‍‍


  12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程亮教授、李栋博士于塘栖二中参加初中科学专场活动。温州平阳实验学校林立晃老师和临平三中金小华老师分别带来课堂《金属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和《科学技术与工程》。随后,塘栖二中劳忠娣老师和乔思中学单佳丽老师分别带来项目改革经验分享《研而有获 思而远行》和《学思课堂建设与教研新样态的探索实践》。

  上城区教研员徐珺对此进行了点评,并带来专题汇报《24年后省考“方向“预期和”专题“教学——素养目标的试题剥解》。她首先指出两位教师的课堂将跨学科的核心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教学问题应更加贴近生活性的复杂性问题。随后,她帮助大家区分STEM的内涵,区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差异,并以真实题目进行了案例讲解。教研员程志奇认为两位老师的教学环节、任务与结构明确清晰,把握了对话与实践这一课堂实质。同时,他倡导全体教师重视通过团队力量进行学科建设。

  程亮教授和李栋博士对此进行评论。首先,他们认为两节课堂巧妙融合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创新,但在设计问题时还应考虑问题设计的初衷与意义,考虑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成果分享均聚焦核心素养,通过探索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范式和具体的指导和检核工具,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三、小学数学专场‍‍‍‍‍‍‍‍‍‍‍‍‍‍‍‍‍‍‍‍‍


  12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刘世清教授、杜明峰副教授于天长世纪小学参加小学数学专场活动。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未来学校杨灵君老师和天长世纪小学潘莹莹老师分别带来课堂《图形的认识复习》和《百分数的认识》,此外,信达小学周卓燕老师和临平三小潘爱群老师分别分享了《三环卷入:让数学“三一”课堂从理论走向实践》和《从书本走向生活:数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上城区教研员邵虹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专题汇报《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区域推进实践与思考》。她认为两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习新课标,用好旧教材的理念,同时用“三新、三实”肯定了两所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随后,她将作业可分为基础类、综合类、探究类与实践类四个层次,在作业变革中,基础类作业强调知识的意义理解;综合类作业强调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探究类作业侧重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类作业强调学生亲身体验。作业变革要从研究好作业到单元好作业,再到将作业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作业设计指向课堂教学,构建优质的数学课堂。

  刘世清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此作出回应。第一,应以积极心态应对持续的教学改革,教师可以从“付出”转变为“成长”来看待改革;第二,重视有组织学习与教学变革重心下移,教师应把握区域性教研活动中的交流展示机会;第三,深入钻研课标把握学科教学变革的理念更新,理解核心素养与学科的本质。

  杜明峰副教授对此进行评论。首先,他认为两节课堂针对学生年龄进行了良好的组织设计,紧扣目标环节严密,较好地实现了核心素养的落地,但还应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创造性、个性化的设置课后作业。其次,教学改革应当进一步挖掘理论深度,寻找科学的理论基础,厘清儿童、课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改革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四、小学语文专场


‍‍

  12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董轩教授于临平三小参加小学语文专场活动。杭州市景成实验学校骆可青老师和塘南小学杨虹老师分别带来课堂《西门豹治邺》和《故事二则》。紧接着,信达外国语学校关银飞老师和实验小学郑苗苗老师分别分享了《以A4作业为载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样态探究》和《重三生•助三语•达三力:素养导向的小学中段语文项目化作业设计与实践》等成果。



  拱墅区教研员汪燕宏对此进行了点评,并带来讲座《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建构》。在讲座中,汪老师强调了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师应深入理解并实践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她主张教学设计应以语文学习任务为中心,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将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董轩教授认为,两节课堂展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也体现了教育实践中的核心素养培养。但在教学中应澄清文章内容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成果分享对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建议可以加强作业设计与课程体系、学科与跨学科素养培育的关系陈述,明晰作业设计与课程研究、学科实践的内在逻辑。


五、初中英语专场


  12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杨光富副教授于临平五中参加初中英语专场活动。临平一中肖珊珊老师和临平五中柴超玲老师分别带来课堂《七年级上Unit 7 Section B Reading》和《七年级上Unit 2 Reading Plus》。随后,临平三中洪美玲老师和临平二中温在满老师分别分享了《PIRA模式下的“四环七步”成长式研修实践》和《“减”而不简,落“英”缤纷——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作业设计探究》等成果。


  西湖区教研员胡美如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三新”背景下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项目化学习设计——以Go for it, Grade 7 7A Unit 5等为例》讲座。胡老师认为课堂展示了当前教师在教学理念与设计上的创新实践,体现了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和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各环节均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呈现出系统性和前瞻性。在讲座中,她特别强调了单元整体设计与项目化学习的重要性。此外,胡老师指出教学设计应跳脱传统的“封闭式”思维,更多关注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培养和批判性认知发展。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在课堂中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与教师的角色也需更加多元化,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杨光富副教授肯定两节课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考虑了学生水平个体化差异,但总体难度偏高需要做好学情分析,并做好爱国主义教育。成果分享给出的实践模式操作性强,但应在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学生问题三个方面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六、小学艺术专场


 

  13日上午,华师大基教所鞠玉翠教授于塘栖二小参加小学艺术专场活动。临平一小梁锦波老师和实验小学张莹莹老师分别带来课程《“行云流水”学行楷》和《可爱的动物》。随后,临平区塘栖二小朱国锋老师和临平区信达外国语学校鲁易老师分别分享了《“乡土情韵”课程群建构下的美术“微作业”设计与实施》和《联结-进阶-表达: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要点研究》等成果。


  

  教研员尹丹红对此进行了点评,并带来专题汇报《素养立意的音乐深度学习》。她深入探讨了在新课标要求以艺术核心素养统领音乐教学的背景下相关的重要内容。她强调,艺术教育的其核心在于凸显 “学生立场” 的教与 “学生主体” 的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素养的提升与深度学习的达成。

   鞠玉翠教授认为,两堂课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书法课从感知美、探究美到表现美、升华美,让学生练习技能,感悟道理,具有一定五育融合的意味。音乐课以低段学生喜欢的唱游,通过多样的游戏,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的开放度可以加强。两校的汇报都展示了美术的强大育人功能;还可加强艺术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美育浸润的要求。教研员的报告贴合课标,贴近教师实际,具有引领性。


七、初中道德与法治专场


  13日上午,华师大基教所黄书光教授于临平五中参加初中道德与法治专场。临平五中王菊英老师和星桥中学刘晓梅老师分别同课异构课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临平一中曹颖老师和乔司中学的喻月仙老师分别分享了《以“情境式思维链”助学习走向深入》和《“学为中心”理念下的校本作业设计》等成果。



  上城区教研员蒋尔法老师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社会学科的学教方式》。他强调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美好人生。他认为两位老师的课程都属于体验式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驱动学生思维发展。蒋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学建议的理解来展开,特别强调了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黄书光教授肯定两节课堂从生活情境问题导入的设计,注重小组合作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刘老师的课堂如果进一步优化可做分享借鉴。成果分享与点评环节展示了本专场设计思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其中展现的“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引人深思,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参考价值。


八、初中语文专场


  13日上午,华师大基教所杜明峰副教授于塘栖二中参加初中语文专场活动。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白引老师和塘栖二中朱含悦老师分别带来课堂《记承天寺夜游》和《小圣施威降大圣》,此外,乔司中学宣瑛老师和吴昌硕实验高行亮老师分别分享了《基于“学为中心”理念的语文学思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和《简捷课堂——让深度学习真发生》等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孔晓玲老师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专题汇报《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学科实践》。她认为两堂示范课由小见大、立意高远,深入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两所学校的分享也都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随后,她指出作业改革需考虑学生差异,设计原则应为难度一致、差异分类,同时要学会用逆向思维来设计作业,体现先扬长后补短的特点。她以具体的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设计课后作业,同时需要区分作业重在自学,课堂则重在师生互动和问题解答。

  杜明峰副教授肯定两节课堂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外资料,重视生成性课堂资源,但仍需在开放性和差异性上作出改进。宣老师的改革探索抓住了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已经让教学改革从理念表达上升到机制体制的层面,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但需要关注以评促教的限度。高老师的改革探索注重精简,但在具体的学科层面上缺乏多样化的学科实践,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仍有改进空间。


九、小学科学专场


  13日上午,华师大基教所李栋博士于临平三小参加小学科学专场活动。临平一小李溯源老师和临平三小许霞玲老师分别带来课堂《身体的运动》和《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以及天长世纪小学曹小芳老师和实验小学都李萍老师分别分享了《精探细究真“减负”,实践为梯助“素养”》和《创新实验器材 成就思维课堂》等成果。


  滨江区教研员姜向阳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讲座《基于科学思维的教学设计》。姜老师总结道,第一节课侧重于模型建构教学,第二节课通过绘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简化建模活动。两节课均展示了模型建构对科学学习的促进作用,但在建模活动的深度和学生思维的自主参与度上仍有提升空间。在讲座中,姜向阳研究员强调了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提出科学课堂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他认为科学课堂应注重建模活动的完整性,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建构模型、修正模型、应用模型等步骤。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需因材施教,通过分层设计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适合其发展的学习体验。

  李栋博士认为两节课堂涵盖了科学、实践及教育创新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上的深厚功底与独到见解,但在对学生实验方法和观察记录方面的指导略显不足。成果分享分别从个性化和创新角度出发,探索了作业设计与思维课堂的可能模式,有益于教育创新,还需要进一步打磨调整。


十、初中数学专场


  13日上午,初中数学专场活动在运河中学举行,杭州市弘益中学庞宇中老师和信达学校王俊老师分别带来课堂《圆的综合复习课—以圆和等腰三角形为例》和《解锁几何图形的秘密》。随后,临平一中孙初丽老师和临平五中李璐老师分别带来项目改革经验分享《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探究》和《聚焦项目化作业让学习真实发生》。



  名师金江红对此进行了点评,并带来专题汇报《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典型案例教学设计与思考》。他首先指出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指向经验的结构化,触及了课程结构化的本质,使学生学习能够发生关联、迁移,但在设计中还应从夯实基础和发展思维两个方面进行优化。随后,他对高质量作业的特征、作业设计的策略和设计流程进行了经验分享,并以平方根新课教学进行了概念教学设计的实例展示。



  最后,教研员王华鹏总结发言。他认为老师们做到了从解题教学走向解题学习,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进行了开放性的教学和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从改造传统教学方法、融入自身学科理解进行设计、通过阅读和实践不断进修三个方面提升教学水平。


十一、小学英语专场


  13日上午,小学英语专场活动在天长世纪小学进行。塘栖三小戚瑛老师和育才映荷小学程忆老师分别带来课堂《Unit 5 Part B let's learn》和《Unit 5 Part C Reading time》,以及崇贤二小吴晨雯老师和星桥二小詹顺英老师分别分享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英语“DWH套餐式作业”的实践探索》和《一箭四星: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思维课堂新样态》等成果。



  拱墅区教研员凌霄燕对此进行点评,并带来讲座《从设计到实施:主题育人意义探究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凌老师高度评价了教学团队的努力,特别是戚老师在旧教材中融入新理念的能力。她对“DWH套餐式作业”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表示肯定,并赞赏詹老师对思维课堂新样态的分享,同时建议问题设计可以从理解层次出发。

  讲座中,凌老师针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出了四个要点:基于主题意义的探究、单元主题到单课话题的确定、单元学习内容到单课学习内容的划分、单元学习任务到单课学习任务的落实。她通过具体课例展示了如何将教材单元转化为教学单元,聚焦核心主题,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推理能力,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十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专场


  13日下午,华师大基教所鞠玉翠教授、黄书光教授、杜明峰副教授、李栋博士于塘栖二小参加小学道德与法治专场活动。博陆小学的沈佳璐老师和乔司小学贾婷老师分别带来课堂《王星记扇子》和《人人爱护公物》。随后,崇贤第一小学朱鸣竹老师和运河中学诸怡君老师分别分享了《作例研究下的“巧手生花”新空间》和《小学道德与法制单元实践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等成果。

图片

  教研员方丽敏针对此进行了点评,并作报告《转化三“新”,落实素养——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逻辑解析与教学实现》。她认为对道法教师而言,最难的便在于怎样将抽象的道德道理让低年级的学生听到、听懂。随后,方老师向在座各位教师呈现新课标小学道法课程的课本内容,提出关于改进道法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建议。她强调,教学应当体现出实然的开始状态和应然的上课后的状态之间的差异,唯有让应然状态在课堂上实现才是能真正焕发课堂的活力。

  黄书光教授认为这两堂课均利用多媒体技术,分别注意到历史文化元素、现实生活场景的情境导入,课堂上学生参与性强、小组合作积极性高、师生互动交流热烈,进一步优化可作案例分享。成果分享和点评环节展现本专场设计的全面性和战略性,彼此呼应,珠联璧合,对一线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指导意义。

  李栋博士肯定老师们在挖掘教学资源、教学风格适合学生年龄段方面的努力;课堂内容应在传承和创新中找到平衡点,进一步明确目标,优化实践中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提升课堂复盘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