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月23日下午14:00,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教育发表工作坊:内容、平台和方式”主题讲座在文科大楼1113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国际事务副院长、《教育哲学与理论》《教育政策未来》等国际重要期刊主编Marek Tesar教授担任主讲人,教育学系游韵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及外校师生共计30余人参与。
游韵副教授主持报告
讲座第一环节,Tesar教授开宗明义,提出“为什么需要学术发表”的问题引发众人思考。有学生认为,论文发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有学生表示,论文发表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Tesar教授对回应者的答复予以肯定,并补充说,学术发表是成为学者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进入到学术发表的环节之前,必须保证自己的论文已经臻于完善。
Tesar教授分享个人经历
随后,Tesar教授从发表前、发表中与发表后三个阶段,讨论了学术发表的要义。
首先,Tesar教授列举了发表文章前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研究?”Tesar教授认为,好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丰富阅读的基础上,需有充分的文献积累。“什么是数据?”Tesar教授强调数据包含统计、文本、理论等多层内涵,其中他特别强调方法论的必要性。“我是否需要发表?”Tesar教授提醒参与者,学术发表的成果与研究者终身相随,因此发表既要有短期规划,也要有长期目标。“我与谁合作?”Tesar教授强调与合作者之间需保持良性互动。最后,他还特别提醒学术写作需要注意发表伦理,在使用GPT等AI软件时,必须声明它的使用范围与限度。
其次,Tesar又从“研究者的主体性”“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以及“弹性”三个核心素质出发,讨论了国际期刊发表的要点。Tesar建议学者们要有问题意识,找到学术共同体之内的真问题;同时他提醒参与者,被拒绝总是难免的,需要习惯于被拒绝,学会与编辑沟通,并且认识到被拒绝并不总是你的问题。Tesar表示,研究者在投稿时应当充分了解自己文章的定位,分清楚它到底是本土研究、国内研究,还是国际研究。与此同时,他特别提醒研究者千万不要投给“掠夺性的杂志”,也没有必要为期刊发表而额外付费。
最后,Tesar又分享了审稿阶段与编辑沟通的技巧。他表示,投稿者既要保持弹性,又要立足自我,学会合理限度内的让步,他尤其提醒青年学者应当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于极端地看待评审意见。此外,他无奈地表示,每一位投稿者都需要学会等待,发表周期是很漫长的,学者在等待的过程中不能停下,需要继续从事写作。在这里,他还希望每位投稿人反躬自省,尝尝询问自己“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哪一篇”,并以其为榜样展开写作。
讲座现场
本次讲座向参与师生提供了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的基本方法,有益于师生学术能力的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