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金山区“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项目在西林中学与山阳小学组织了研讨活动。基教所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朱敏副教授、基教所研究员游韵副教授、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董雪梅老师、基教所办公室主任徐继节老师等出席研讨活动。金山区教育局德育发展中心胡卫东主任、金山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姚美琴副科长、张丹凤老师,以及西林中学、山阳小学、朱泾二小、龙航小学、前京小学、海棠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教院附小、金盟学校、钱圩学校、松隐小学、松隐中学、亭林中学、枫泾中学、新农学校、山阳中学、朱行中学、金山初级中学、金山实验中学、朱行中学、张堰小学、亭林小学、朱泾小学、廊下中学、石化一小、高新区社区学校、生态环境局等项目单位的代表参与了研讨活动。
研讨会分为专题讲座、交流发言、研讨三个环节,上午的交流活动在西林中学举行,由金山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张丹凤老师主持。
首先,上海临港实验中学董雪梅老师从家校社合作的为何、何为及怎么做三方面展开,作了《家校社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主题讲座。董雪梅老师指出,完整的人的生成需要完整的生活,因而需要完整的家校社三方合作。其次,她区分了家校社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的诸多构成要素,如激发、传导、聚合、协调支持机制等,提出应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延伸,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董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以全员家访、开学第一课、生活教育、研学旅行、家委会工作等活动为例,详细描绘了将家校社合作日常化的实践路径。
其后,由西林中学副校长顾慧英老师与亭林中学副书记李代友老师作交流发言。顾慧英老师以《交叠影响域视野下西林中学家校社“五育融合”协同育人实践与研究》为题,分享了西林中学在爱普斯坦交叠影响域理论基础上实行的相关举措及建立的研训制度。李代友老师以《辐射学校办学特色,拓宽协同育人路径》为题,分享了亭林中学依托学校资源,将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有机融入社区的“校·社邻里汇”项目实践经验。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项目团队及各项目校就两所学校的实践经验展开讨论。与会者们提出了依托学校历史文脉特殊性建立家校社合作模型、建立家校社合作的分层系统增强其针对性、凸显各合作项目的主题取向、根据活动目的决定责任侧重方、基于课程标准寻找替代性教育资源、创设特色品牌等有益建议。
下午的交流活动在山阳小学举行,由金山教育局综合教育科姚美琴副科长主持,由李家成教授作《气候变化教育项目推进中的价值取向更新与思维方式转型》讲座。
李家成教授首先回顾了研究团队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及气候变化教育研究专题化的历程,阐述了团队逐步聚焦、寻找立足点,使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真正落地的宝贵经验。其次,他就历次开展“气候变化教育”项目的经历展开分析,讨论其中可取之处与不足,具体呈现了团队如何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明确方向,改良精进的过程。最后,李教授指出气候变化教育背后蕴含着更为宏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到个人与人类、当下与未来、微观与宏观之关系的思考,渗透关切人类命运的教育价值。
其后,山阳小学德育处陈建华老师与朱行中学校长张华根老师作交流发言。陈建华老师以《“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社协同推进海洋文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山阳小学海洋文化校本课程与家长课程开发、与山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开展校外实践等丰富经验。张华根老师以朱行中学基于学校红色文化传统实施的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为主题,分享了以党建为引领,深挖校友资源,联动社区创建校园红色文化的实践经验。
随后,华东师范大学项目团队及各项目校就两所学校的实践经验展开讨论。与会者们提出了将人与万物的依存关系作为中心、从生态知识教育向生活态度与方式教育发展、家长可以从课程传授者转变为生态教育的互学者、在海洋文化教育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维度、多加利用金山独有的特色海洋文化资源、强化红色文化时代感以贴近儿童经验、凝练红色文化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提升与原有课程体系契合度等有益建议。
通过本次专题研讨,项目单位对“五育融合”视域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有了新的理解。未来,华师大专家团队将与金山区教育局、教育学院、各项目单位携手,继续深入挖掘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与价值,推动“五育融合”育人实践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