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13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管理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承办的“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营地教育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自长三角地区二十四位相关领导、专家、中小学校长、研学营基地及研学机构负责人参加活动,为新时代营基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集众智、聚合力、谋良策。
通过对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的现场考察及会议研讨,厘清理营地教育的育人价值,并明确营基地的价值取向,以及营地的功能定位,同时,宁波基地也全面介绍并展示了四大育人场景的模式构建。
宁波前湾新区教育文体和旅游局副局长黄缓致欢迎词,表示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前湾新区作为宁波通往上海、江苏的“门户”,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宁波基地作为宁波市研学教育的特色标杆,获得众多殊荣。希望此次会议,各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可以共同推动研学教育的内涵迭代,让研学教育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会议中,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主任俞毅作题为《四维场景:营地教育模式构建》的主题报告,对营地课程本质进行剖析,并对户内、户外课程范式进行典型案例分享,明确了基于营地的研学与基于线路的研学之间的特点与边界,为营基地课程开发赋能,并将《课程供给清单》《营地食育课程方案》《“湿地探秘”户外研学手册》《“木韵匠心·曲尺知礼”精品课程》等九项营地内部研学资料与参会嘉宾进行无私分享。
此次参会嘉宾,皆为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内营基地、学校和机构三大主体的相关负责人,通过此次研讨会,深化了研学教育、课程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研学资源共建共享,为构建脉络清晰、多元纷呈的长三角研学资源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高地示范。
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
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是教育部、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三方投资共建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系宁波市教育局立项建设项目,现为宁波前湾新区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
基地于 2019年7月正式运营,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教育、劳动教育、红色教育、教育和国际研学交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构建了学习、活动、生活、社交四大育人场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流转模型和管理机制。
公共空间
学习空间
食宿空间
基地先后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浙江省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宁波市“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交流基地及宁波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基地以理念品质、育人品质、课程品质、师资品质被省、市教育部门领导誉为浙江研学教育的“黄埔一期”、宁波校外教育金字招牌。
俞毅主任基于营地多年运营经验,作题为《四维场景:营地教育模式构建》的主题报告,聚焦研学教育政策解读,结合核心素养发展及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背景,深入剖析杭州湾营地的功能定位,分享了营地生活、学习、活动及社交四大场景的建设理念和成果,详细阐述了营地课程的本质、形态、范式及成果。
俞毅主任指出,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提出,营地教育要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伸,并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素养目标,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变化,在变化中成长,从而实现营地教育的育人目标。
“非常感谢俞毅主任在宁波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发起的这个会议。从俞毅主任的报告中,我们感受到他对研学教育的执着与情怀,也正是这份责任和担当,俞主任在短短的6年之内,就将宁波杭州湾基地打造成为了研学教育领域的标杆。同时,他也把宝贵的经验和许多的课程资源无私奉献给大家,也感谢基地团队周到细致的安排。”
“俞毅主任的思考令我非常感动,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坚持的态度’。我们也在思考,研学到底能改变孩子什么?可能很微小,可能暂时看不到结果,但是‘静待花开’,总能等到绽放的瞬间,虽然绽放的方式不同,但都是成长,俞毅主任这种坚持和相信的态度与情怀让我非常钦佩。
他的分享,让我们去思考,研学教育如何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契合,在这个大目标下,如何去切入,如何找到自己的空间。
从他的报告当中,我们还感受到了宁波基地给我们带来的丰富资源,这种体验式教育也正是很多研学机构乃至营基地所缺少的。宁波基地‘四大教育场景’的提炼,尤其是将‘生活场景’融入研学教育之中,这恰恰是我们传统教育所缺乏的。”
“俞主任对于营地教育的见解,非常符合上海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走出校园后,所进行研学是一场有品质、有内涵的实践之旅,而宁波基地不论是从顶层的理论架构,还是精致的硬件设备,乃至充满人文气息的团队管理,都可以给孩子们带来耳濡目染的全新感受!”
“听了俞主任的分享,我能感受到他对于研学事业上是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与时间,并且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而且很多理念是和国际营地的一些做法接轨的,比如晚间活动的‘达人秀’等,这是宁波孩子的幸运,也希望以后成为长三角孩子乃至全国孩子的幸运。”
“营地教育需要用情怀去支撑,此次来到杭州湾基地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俞主任对研学事业的热忱给了我们后辈更多坚守的意义和力量。”
(以上内容均根据嘉宾发言录音整理)
01 四大场景的研究及其课程的开发,对学校教育有很强的迁移作用
聆听了我们俞主任的专题报告和各位专家的发言,感受颇深,尤其俞主任的发言,让我对新时代的营地教育,有了更深切的认知,感受到了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实践基地的实践样态。
俞主任的介绍,尤其是对营地研学教育四大场景的研究及其课程的开发,对学校教育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这个基地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场,也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引擎地,更是心理建设的中心地,还是研学事业发展的协调地。
这个基地做的这么好,离不开政府的高站位引导,也离不开俞主任关于研学教育新理念的深度探析,同时也离不开在俞主任领导下的有着大情怀的研学团队。
这些,对于参加这场会议的各位同仁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我们回来之后会把研学教育的新理念落实到工作当中去。
02 营地要研究新课程教材,有效补充学校教育
营地教育属于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一名校长的角度,希望营地教育给学校教育以支持和补充。营基地应该明确研学的教育性以及学习的本质、营地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营地教育研学旅行实施的依据等。如果不明确,现阶段的研学教育发展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每个校长可能都会想知道参加营地教育、进行研学旅行,能对我们学校教育带来什么?我们希望有更多菜单式的选择。
今年9月1号即将出台国家新课程及新教材,标准更加规范化,如果营地教育要做到位的话,就得去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去研究中小学校传统教育中做不到的事情,从而对应的补充学校教育,这个是现实的需求。
只有把营地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理清之后,才能做到互相补充系统化。所以说学校教育和和营地教育的人才要加强合作,使之更有教育性。
03 避免研学产品同质化,增加联盟间的互动
2018年,四季教育启动了研学板块。当年研学旅行主要是三大目的地:安徽黄山、陕西西安、山东曲阜。研学旅行探索很早,但我认为到目前并没有形成系统和规范,所以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实际上研学旅行有三个要素:营地、基地、产品(核心)。最主要的它跟传统领域的区别是什么呢?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但研学旅行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模仿性强,我认为名校参观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算真正的研学,研学是文旅在教育赋能下产生新的业态。
四季教育在转型时有两个方向:信息化和大文旅。我们在场地中设置系列课程。以数学为例,我们在“数学空间”场景下可以测量农田、山的高度等;在群体上进行拓展,希望可以增加联盟之间的互动,依据不同特色,内部之间形成流动,进行外部的交流互动。
04 营地教育正由“规范性”向“特色性”发展
目前,浙江省公布了共三批173家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25家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从省厅的工作部署来看,是从营基地的建设开始,但在规范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我认为营地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规范性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特色性,特别是教育性凸显的阶段,我们现在是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发展的一个过程;第三个阶段是营地核心地位凸显阶段。
现在研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资质问题、研学安全保障不足、收费不透明、研学项目教育性缺乏、营基地的应急方案不到位等问题。
营基地的未来发展,规范性是重要指标,满足规范性前提下,安全体系建设、营地核心地位的体现、教育性的样板作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格外重要。
05 杭州湾营地的“让改变发生”这个理念,很打动我
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直在坚持学生的研学,每次研学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我们的学校有一个做了二十年的“走向大山”的研学活动,学校和山区中学结对,体验当地学生的生活;带领对生态知识感兴趣的一批孩子走进天目山,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以,营地能提供给学生什么,学生的目标是什么,这很重要。
杭州湾营地的“让改变发生”的理念非常打动我,也非常符合上海家长对研学的要求。我认为,营地教育的教育环境一定是跟学校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环境让改变发生,唤醒学生,能够跟学校教育能够进行互补,让他们更加自信,提高社交能力,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有更好的教养,从而也能够使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或者是说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
06 让孩子们的研学空间越来越辽阔
通过俞毅主任对于宁波基地深入介绍,让我们对于营地建设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我们能感受到浙江的研学,特别是宁波的研学,为什么做的这么好?离不开宁波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主题,更多的是聚焦营地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成立不久,但具有生命力,且非常有前景的一个联盟,对于联盟整体的运作和未来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可以做一些本身的思考。
“研学集散地”这个概念,就要求我们先要打造一个研学高地,做一个规范性的学习培训,形成相对规范的模式。
此次来到宁波杭州湾基地,俞主任汇报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精致的环境造就精致的态度”,研学的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三天两夜,也许真的会对他们的生活习惯乃至人生态度有着一些影响。
这不就是营地教育应该带给孩子们的吗?开展更高品质的研学营基地建设,让孩子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营地教育,首先打好营地本身的“阵地战”,然后再打好营地之间的“运动战”,让孩子们研学空间越来越广阔。
07 要以营地为核心,辐射周边研学资源
我认为赋予研学教育属性,不是从学校到学校,不是从教育到教育,不是从课堂到课堂。学生到营基地应该是快乐的,自由的。
在研学中,要以营地为核心,即“研学集散地”或“研学共同体”,辐射和带动周边的研学资源。比如说宁波市杭州湾学生实践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率,同时,我们宁波研学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研学课题评选、研学课程设计大赛、研学案例评选、研学特色学校评选、研学导师的培训等。
那么如何规范引导?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走遍千山万水:加强长三角区域内互相联动,学生也可以走出长三角;
2.想尽千方百计:需要有教育意义的研学课程设计;
3.说尽千言万语:与政府、学校、家长、其他营基地能够积极沟通;
4.吃尽千辛万苦:鼓励营基地积极探索,形成典型范例模板。
08 研学让孩子走出家庭和学校,与山川河流对话
对于学生来说,在研学中需要他走出家庭和学校,与山川河流对话,与历史人文交流,让中华的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
研学产品需要创新,结合时代变化,在常规校园参访、课程实践、文化研学的研学活动上,做深度的包装。比如针对校园霸凌,我们开发了研学旅行课程:模拟真实的庭审现场。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观察力,提高思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将场景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体现自我,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09 营地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以国际化的眼光、视野和
格局去看世界
孩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家单位,无论什么性质,很难满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所有需求。从这点来说,“营地集散地”的概念可以突破物理界限,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比如说宁波的孩子可以到“一带一路”的敦煌看大漠孤烟、冬天到东北观雪花漫天。
研学对孩子产生的影响需要持续发挥作用,随着需求的变化,活动应有不断变化。因为研学的属性是教育性,教育属性需要不断影响孩子,让他能够逐渐成长。
所以,我们联盟可以加强相互间合作,通过“联盟+联盟”的形式,打破地域的壁垒,比如说我们与西北联盟进行合作,相互交流。营地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孩子以国际化的眼光、视野和格局去看世界。
10 希望联盟可以整合资源,团结力量
我一直在思考基地靠什么生存?是靠渠道,靠市场,而市场又靠什么来立足呢?我个人体会就是创造的价值。很多学生自我封闭,学习和生活都属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把“生命教育”作为课程的内涵加以提升和融合。
希望这个平台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联动,互相赋能,共同提高,无论是空间、师资、课程、生源还有思想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更希望联盟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
11 教会孩子心念大爱,陪伴孩子行求致远
海亮研学从2018年开始,每个学校性质不同,消费的客群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整个教育产品的体系,可以归纳为16个字——“教会孩子心念大爱,陪伴孩子行求致远”。
教会孩子心念大爱:考虑到安全问题和教育性,更多基于营地,辐射周边走线路。营地里能进行观影、在地文化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等晚间活动。在这个体系下,我们从小学阶段的个性发展启蒙到初高中思维创新和社会服务责任,也尽量和校本德育体系、学校办学精神理念相结合。
陪伴孩子行求致远:行走家乡的同时,带孩子揽胜祖国,放眼世界,也有很多国际海外项目。海亮研学在宁波只有两个线路:海洋文化探索和海影少年,通过这次会议,我相信未来还会有在宁波落地的更多空间和机会。
12 希望联盟可以组织标准化的师资培训
在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项目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孩子一是参与的人数少,二是自理能力差。由此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营地应该让孩子学会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学会如何生存,如何生活,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当在营地培养出一定的生活习惯后,再让他们大胆地走出去。
作为营基地应该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局一起努力,将研学教育属性凸显,应当各有特色,百花齐放。除此之外,我个人希望联盟能够组织类似标准统一化的师资培训,感受标准和服务的一致。
13 对教官严格要求,因为他们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
我认为在执行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就是对教官严格要求。在研学中,他们是和我们的孩子接触非常多的一个人群,但由于管理方式及人员组成,无法达到和老师一样的标准,但是研学大环境要求他们的专业素质、安全保障和素质教养是必须是过关的,这也是我们营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
14 希望宁波杭州湾基地可以让嘉兴的孩子看到
嘉兴与宁波杭州湾的距离,甚至比宁波大市内一些地市的距离都要近,希望我们未来的合作会非常的紧密。我们目前的研学产品是“重走一带一路”“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看家乡”“乌镇未来科学家”等,通过这次会议,宁波杭州湾的研学课程也将被嘉兴的孩子们所看到。
15 营基地可围绕地方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
营基地之间可以实行差异化经营,围绕地方特色文化,比如我们的象山是国家级渔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挖掘七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大部分与海洋文化相关,将其项目衍生为研学课程。
16 期待联盟建成“开源社区”,推动体系化标准化
我认为,我们联盟的实质是一个“开源社区”,需要考虑应当设计什么样的机制。我有几点建议:组织专家会诊,联盟内专家可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课题制”方式,让联盟内的成员更加紧密;统一话语体系。非常期待之后的联盟真正的建成“开源社区”,来推动研学事业的体系化、标准化建设。
ONE
营地教育要在研学实践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
这次研讨会取得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成果,大家交流的质量都很高。听了大家的交流,我也有几点感触:
1.生存是基础,发展才是王道。情怀是理想,学生的成长是现实需要。
2.营地教育要在研学实践教育中发挥龙头作用,也就是“研学集散地”的功能。营地在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视角,我们现在可能更多的考虑是教育部门、学校、老师的视角。
3.营地教育一定要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现在可能是学校教育的补充阶段,但有些的时候要并驾齐驱。同时我们长三角营地之间要进行融通发展,打破壁垒,实现大循环,建设共同体。
4.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所构建的“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四维场景”营地教育模式,是宁波研学的探索和实践,希望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的营基地提供一些借鉴与补充,共同推动长三角研学蓬勃发展。
5.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这个平台非常好,是对我们“长三角研学”进行引领、指导和推动的重要平台,希望“研学长三角”变成“研学金三角”。
TWO
可以将宁波基地的好做法,进行本土转化
昨天下午,我们倾听了俞毅主任的报告,信息量巨大,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不仅对研学实践,还对我们的研学教育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今天的论坛,大家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杭州湾基地的场景模式和俞毅主任的报告让我有了一些启发:
1.中国的营地教育怎么能够运用周边资源从室内拓展到室外;
2.场景化的文化顶层设计对于研学来说容易忽视,却非常重要;
3.课程对接国家教育要求,同时也要能细化,比如说杭州湾基地的“研学契约”十分具体的描述了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4.定制化菜单式的丰富课程,真正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5.课程可以兼具教育性、趣味性、实践性、可操作性、跨学科性、地方特色性,附以活动评价,让研学的教育性更为突出。
6.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联盟的发展,将围绕“研学共同体”建设开展推出方案“三大高地八项举措”,每项举措有细化方案;
7.选取联盟20-30家单位作为试点,每家单位挑选1-3名骨干教师参与培训,主要针对研学理论素养、课程线路开发、特色品牌打造等问题;
8.联盟进行研学课程案例、线路设计、优秀案例等评选,之后将成果公开出版,让更多人受益;
9.联盟费用来自于各个单位,用于专家师资;
10.研学线路会员集体参访,将参观、培训、交流结合起来,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即将开展的活动),希望各个单位能够积极参与,提供支持。
宁波历史优秀,人文荟萃,研学资源丰富。政府、学校、企业在研学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宁波,特别是宁波市杭州湾青少年学生实践基地在研学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带回去,为长三角研学旅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