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学校转型性变革实践研究为基石,以理论与实践双向构建为特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为目标而创建的教育学派。自1994年起,团队在创始人叶澜教授与学派成员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的学校变革的“中国经验”。团队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唯一来自教育学的教师研究团队。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派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公众号开辟“学派理论建设之路”专栏,将陆续推送“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学者的相关论文,以飨读者。本期为读者呈现的是庞庆举研究员《以“生命-实践”创造新型师道尊严——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一文,该文以“为学”“为师”“为人”三重角度,为我们立体勾勒了叶澜教授的学术人生。
本文原载于《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8期
全文共 4942字
预计阅读时间 6 分钟
作者简介
庞庆举,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
以“生命-实践”创造新型师道尊严
——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
庞庆举
她,生就一张娃娃脸,目光温润而明亮,最喜欢别人称她为“老师”;她,是一名教育学研究者,却认定教育不是写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她,以自觉的生命实践,引领生命自觉的人,打造“生命•实践”教育学,创造出新型师道尊严。她,就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持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建者叶澜教授。
一、为学:“学而不厌”的“生命•实践”
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并留校任教,从教至今已50年。她是个模范教师,也是个优秀学生,“学而不厌”才能“学高为师”,叶老师首先是个学习者表率。
叶老师出生在小学教师家庭,“四岁半时,开始每天和父亲到学校里去读书。她的父亲酷爱读书,她记得每周父亲总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回许多书,这使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读书的兴趣”博览群书,成了她生活的常态。现在,她不仅阅读教育专业书报,还广泛涉猎《汉字发展史纲要》、《大脑总指挥》,《上古神话纵横谈》、《辩证法:从理论逻辑到实践智慧》,甚至还有建筑构件组合、互联网人性分析、新秀作家的最新作品等方方面面的书。人们在惊叹她读书之广的同时,更惊叹于她的读书效率。她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随手笔记、卡片摘记,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绝不只是听人言语,而是要自己想明白,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大学期间,她对“朱熹读书法”的读书体会曾得到极高评价,她自己对此也记忆犹新。
如果说,涉猎主要是出于爱好,专业阅读则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她的阅读不仅博,而且专、深,并做有积淀的反思和重建。反思是有依据的独立批判,没有反思不可能发现问题,不发现问题也就无所谓去研究、去创新,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重建是基于反思与学习的创造,是生命存在的实践表达。叶澜老师对教育基本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重建,如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教育研究的性质等。这些反思重建不仅形诸文字,而且付诸实践。叶澜老师所读已不仅是有字之书,还包括“无字之书”。她很欣赏严复关于“无字之书”的说法:“吾人为学穷理,志求登峰造极,第一要知读无字之书……赫胥黎言:能观物观心者,读大地原本书.徒向书册记载中求者,为读第二手书矣。”⑵在原创学术理论的同时,创造学校教育教学新形态,创生师生教育教学新生活。既书写有字之书,更书写无字之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学而不厌”、反思重建,是叶澜老师生命实践的基本形态,也是她为师者茫无涯际的自我修炼,这种生命自觉本身具有不言而喻的教育价值。
二、为师:“教天地人事 育生命自觉”的生命·实践”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带研究生自然是叶澜老师为师的直接体现,但她不仅是研究生之师,还是校长之师,是广大教师之师。许多人愿意称叶澜老师为师,不仅是有师生关系之“名”,更有师生关系之“实”。叶澜老师有许多“私淑”弟子,更有许多“编外”研究生。
在自己所带或教学所及的学生眼中,叶澜老师无疑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有慕名选修者因其“严苛”而被吓跑。因为叶老师是真做学问,“混不来.的:每学期不仅有几次规定的专题作业,有日常的课堂讨论,有月末例会,有读书交流!还有去学校实地研究的机会与挑战,读无字之书的淬炼与锻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更新理念和行为,而且更新自身的价值与思维。更新的结果是喜人的,但更新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因为要改变自己的许多第二天性。同时,叶老师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她的教学也即研究,她的第一本具有长远影响力的专著《教育概论》,就是她对教育系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在某种意义上,叶老师所带的学生,凡真正投入者,常有一种化蛹成蝶的质变感,而且此后永无止境的自我更新将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必需。至今,有些已做了教授的弟子,还会自觉地向叶老师汇报自己的发展变化。而这也正是叶老师所期待于学生的生命自觉。
“私淑”弟子和“编外”研究生,一般都是心仪叶老师的学问、人格,或参与叶老师“新基础教育”研究而受益良多的老师和校长们。他们的人数难以计数。叶澜老师带编外研究生的主要途径有:修订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般都要花上一个学期左右的时间,下下上上、来来回回地修订四五稿),专题研修班(有的集中在一两个月内深度研讨,有的分布在一年时间里,理论、实践、研讨与评估相结合),学期初和学期末的校长交流会,常规的听说评课和座谈等。以一位校长对当年校长交流的回忆为例:
校长:有一次校长发言交流,叶老师说我发言时信心不够,讲老师们存在的问题过多,其实是我碰到了新问题。制度改了,但是做的时候做不下去。
叶老师:为什么做不下去?哪些方面做不下去?
校长:比如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研究很难。
叶老师:教学改革研究的确很难。
校长:叶老师很敏锐,听我发言就知道出现问题了。学校现今的制度是按照骨干教师的要求制订的,要求太高了,没有顾及所有老师。有的老师就说:“你规定的那些是阳光教师、星光教师的标准,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制度就流于形式。我当时的反应是责怪他们,而没有去帮助他们。叶老师说,对不同的老师要实施阶梯式的帮助,所以我们又提出了“剑兰”、“绿叶”,在学校制度中做了阶梯式的要求,帮助老师们达到目标。对叶老师的发言,我们是全体老师一起学习,一起分析。
叶老师:所以,“人”要一直在心里。忘记了人,事情就做不成了。
叶老师帮我们整理了问题,为所有老师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我们也发动全体老师一起整理。
叶老师讲要学会倾听,学会分析,所以在校长交流会上,当叶老师讲别人时,我们就倾听、分析,对比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而且叶老师记下所有人的话,和大家互动、交流,最后还有总结、反馈。我们也想记下别人的话,然后和叶老师的点评对照——这样思维就一点点改变了,思维是叶老师教出来的。
被叶澜老师的“真研究”、“真人”所吸引,进而追随、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直至成为教育新世界的共同创生者,这是许多“编外”研究生共有的心路历程:因“新基础教育”而更深地理解了教育,也因“新基础教育”而更执著地爱上了教育,十年的“新基础教育”留给我一个美丽的“教育梦”……十年的“新基础教育”让我深深体验到,作为一所学校、一名校长,只要你真正想做教育,总有一片天地可以让你静下心来去认真做事⑶位年轻有为的校长如是说。
如前所述,叶澜老师的父亲是位老师,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叶澜老师选择了以教师为业,终生执著于教育研究。所以在她心中,教师是可爱、可敬且可贵的。她经常为教师鼓与呼,鲜明地提出教师不只是传递者,更是创造者!教师职业是“充满人类智慧和人性光辉的职业”严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初,她就体悟到“千百万教师的改变才是教育改革成功最根本的决定因素”,⑸并在与中小学的深度介入式合作研究中,与广大中小学校长、老师们携手走出了一条可行的教师发展路径:研究性变革实践。现在,行走在这条路上的老师们,不仅创造出了独特的风景,而且已经无法停步。
三、为人:使自我和他人都变得更加美好的“生命•实践”
华东师大为迎接建校55周年,特意专访了本校终身教授,采访以《师•范》为名结集出版,期间请教授们提供一句自己的座右铭,叶澜老师脱口而出:“这个世界不要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丑恶,但愿我的存在会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⑹使得包括自我和他人在内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叶澜老师的教育心得,也是她为人的写照。叶老师常说,在根子上,她是中国的儒家知识分子:胸怀使命,入世担当。教师职业使她格外具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和善于积极转化的智慧。在叶老师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士人“修齐治平”所焕发出的当代风采。
就“修身”而言,叶澜老师是“学而不厌”者,是“生命自觉”者。她从中国文化中捕捉到的精神内核是“内求诸己”、“自强不息”,并投身生活,热爱之、改造之。学术修身之外,叶澜老师的艺术修养亦令人叹观。她喜欢拍摄风景照片,不拘一格而又自成一格:风中的芦花、空中的山峦,是一瞥捕捉到的细腻与磅礴;水滴的飞溅、树冠的伸张,是惊呼屏息出的力量与气势,清秀而又多彩的马兰头花,曾考倒了所有的教授和博士,红绿参差的香樟树叶则被大家看成了彩墨花卉。有的人读出了叶澜老师镜头里的构图,有人则感到了水墨、油画等中西艺术的多种神韵——这是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可能创造出来的美。70华诞时,叶澜老师戏称自己为“70后”,今后还会成为“80后”、“90后”,会越过越年轻——这是人生境界阳光、阔朗的人才可能创造出来的美妙。
就“齐家”而言,叶澜老师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一位铁杆志愿者,他就是叶老师的丈夫钟老师,大家亲切地称他为“快乐的摄影师”。钟老师不仅是叶老师生活中的伴侣,还是她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共同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人、事和艺术,他们一起探讨和创生生活中的美,奉献出他们发现和创造的越来越美好的人、事和艺术。叶老师的学生经常视钟老师为第二导师。如前所说,叶老师是在父亲的影响下,选择以教师为业的,无独有偶,叶老师的小孙女在她11岁时的周记中写道:“我梦想中的职业是老师。如果我是老师,我应该会这样做……虽然,我现在还只是个小学生。”谁能说,她今后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就“治国平天下”而言,叶老师所治乃学术之国,她从对教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入手,对教育的内在价值、个体发展、教育学的自我意识等,进行了深度重建,并进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创生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理念,直至提出“生命•实践”教育学,并带领团队矢志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整体重建。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交互构建中,实现“实践•理论•研究”的交互构建,实现“成事•成人”的交互生成。在教育学的学科地位被低估时,叶澜老师在温家宝总理的座谈会上特意强调自己是“教育学教授,在教师的形象被刻板化时,叶澜老师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是“创造者”,并与广大教师一起行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性变革实践之路上。她和他们竭力创生教育新世界,创生未来公民的新社会。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7)在她心目中,“生命”充满活力,充满主动发展的独特潜能,以至于在她眼中,“石头亦呼吸”,而她原创的学术文字则带着创造者的“体温”。带着创造者体温的文字源于原创者的“实践”体悟,为了生命的主动、健康发展,她带领团队主动、深度地介入和扎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在因之获奖时,她说:“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教育学说到底是研究造就人生命自觉的教育实践的学问,是一个充满希望、为了希望、创生希望的学问。我愿为研究如何让人间每一朵生命之花绽放出自己独特灿烂的学问而努力终生,并与所有的同行者共享生命成长的尊严与欢乐,共享教育学研究特有的丰富与魅力。”如今,她的同行者不仅有大学老师,还有基层教研者,更有中小学教育新世界的创造者——校长和老师们。
她以自身的“生命•实践”,创生了当代新型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源自“师严道尊”,师严道尊的本意是:君子(统治者)以自身的“尊师”之举,营造尊师敬长的社会风尚,从而教化百姓。突出的是教师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尊重教师的社会教育意义。从“师严道尊”衍生而来的师道尊严,后来渐渐弱化了当政者的尊师表率作用,而突出了教师的外在威严,甚至异化为教师的教条化卫道士形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叶澜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焕发出时代精神的新型师道尊严,那是以生命实践的真实创造焕发出来的师道尊严。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加]许美德.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M].译者:周勇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9.
[2] 严复集,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93.
[3] [5]叶澜,李政涛等.“新基础教育”研究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2,150.
[4]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
[6] 俞立中.师•范[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7.
[7] 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