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04


2021年11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联合承办。本届年会主题为“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学术交流中心设置线下主会场,并设线上主会场及七个平行分会场,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全程同步直播。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学术同仁总计约1500人,以多种方式参与会议发言研讨和互动交流。

年会开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王晨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斌贤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书光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顾红亮副校长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对出席本届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刘佛年两位校长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为教育史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对教育史学科发展的高度重视;提出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承办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学术年会有着诸多不便和挑战,导致大多数与会代表不能莅临现场,但也带来了众多学者相聚“云端”的跨时空的体验,这既是创造历史,也必将在教育史学科史上留下特别的一笔。他还特别强调,本届年会以“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为主题,是紧扣新时代社会发展大变局的重要议题,充分体现出教育史学者的使命担当,必将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最后,顾红亮教授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教育史学科发展繁花似锦!

荀渊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向此次年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本校教育史学科和教育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历史和发展成就,肯定教育史学科始终是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取用不竭的源头活水,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他指出本届年会以线上的形式召开,是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见证历史,同时也是在创造历史,期待诸位专家学者以此为契机,借助技术之“器”,讲论学术之“道”,共同认清不变,以变应变;并真挚地欢迎大家在形势允许的情况下,莅临华东师范大学讲学论道、切磋交流。

张斌贤教授代表教育史分会理事会对各位同仁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华东师范大学相关承办单位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张斌贤教授指出,与往年多届年会的主题比较,本届年会以“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为主题,旨在引导和鼓励教育史学界同仁和同学,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努力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相互关系的角度,挖掘新的研究主题,进一步推动教育史学科的自我更新,实现学科突破发展,为传统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他对本届会议提出两点期待,一是希望参会学者严格按照会议安排,克服一切困难把会开好,以此回报会议承办方所付出的努力;二是希望各分会场的召集人和参会者把握发言时间,自觉遵守会议规则。他期望教育史同仁齐心协力,将本届在特殊时期、以特殊的方式召开的特殊年会开好,并取得特殊的成果。

黄书光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向参加年会的领导、专家、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他勾勒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指出华东师范大学是全国教育史年会的发起者,首届教育史年会的筹备会即是在华东师大举行,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教授担任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教育史学会理事长;他指出恰逢建校70周年,我们有幸承办第21届教育史年会,理当接续本校教育史研究的优秀传统,并结合“大变局”时代的社会转型而发扬光大。他说,本届教育史年会将主题定为“社会变迁与教育发展”,旨在“将教育元素置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变革长河中进行深入考察,理性探讨教育与社会两股力量的内在关联和双重变奏;‘以史明理,以史增信’,鉴古知今,开创未来,努力求索教育发展的自身逻辑及其运行规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信”。黄书光教授期待线上线下的与会学者畅所欲言,激扬思想火花,推进理论创新,共襄学术盛事。

简短而隆重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线下主会场与会师生拍摄合影,定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史学科发展史上的难忘瞬间。

大会主题报告上半场由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先生报告题为《转变身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省立、私立转国立”的趋势,这在近代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规模扩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在抗战时期的保存和发展。华东师范大学黄书光教授报告题为《优先发展教育战略的历史溯源与决策脉络》,将“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基础溯源至儒家教育价值取向与近代“教育救国”实践,认为其真正形成战略决策是始于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的理论建构,并提出了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的推进策略。四川师范大学刘秀霞博士报告题目为《“宜家宜室”女性培养之道--<教女>与<女诫>中女教思想异同之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教女》和《女诫》两文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异同,强调要关注家庭教育和心性教育,传承女教智慧。

大会主题报告下半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立德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刘幸博士、施克灿教授报告题为《“教育”的诞生:一个词及其背后的教育史》,结合日本近代教育变迁历史,就“教育”加以溯源和发生学解析,认为“教育”在创始之初即直指现代教育体制的一些重要特征。湖南师范大学易红郡教授报告题为《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的变迁》,认为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大学出现了如大学生人数的波动、大学社会构成的变化、新的学院相继建立、律师学院的产生、王室对大学的干预、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导师制度的推广等变化,提出宗教改革确实推动了英国大学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但由其引发的宗教和政治之间的冲突,也使大学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华中师范大学李先军教授报告题为《论历史记忆的“生产”及其在教育史研究中的运用》,认为教育历史记忆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身份的建构与对教育意义的理解,增加历史解释的力度,再现丰富的教育历史情景;而且提出了教育历史记忆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负责大会主题报告的6位学者也分别与在线听众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与研讨。

第一分会场

研讨主题: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传统

特邀主持:张学强教授、孙德玉教授


第一分会场上半场共七位报告人。前三场报告中,张学强就孔子思想体系中“学”这一概念提出别解,杨来恩围绕孟子的“易子而教”展开原因诠解,李想考查了儒家的孝教育与惩戒;后四场报告中,代雅新和刘峻杉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教育学诠释的方法论审思,孙德玉和葛燕分析了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涵,阐述其教育蕴义,阴崔雪从教育变革的视角对楚简帛中大量通假字存在的原因进行探析,王凌皓和姬天雨探讨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对家庭教育的现代价值。

第一分会场下半场共五位报告人。前两场报告中,谢文庆梳理了儒家学派中教师文化的历史嬗变过程,郑茗睿和许可峰从《学记》的“博喻”和《雄辩术原理》的“善说”探源,分析中西共同体意识教育语言进路的差异;后三场报告中,陈浩关注元代党宗书院及社会教化的问题,楼世洲和郑雪颖以《天工开物》为切入口,论述了明代传统技术工匠教育方式的变革,傅冠华和许露呈现了咸丰九年科举借闱之争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当代的启示。研讨环节中,汇报人们围绕孔子与苏格拉底二者的异同、如何理解“和”这一字、传统家训及“天人合一”的具体指向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第二分会场

 研讨主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百年发展史;

教科用书及教育刊物中的教育史

特邀主持:侯怀银教授、谢长法教授


第二分会场上半场研讨主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百年发展史”。报告主题分别是:曲铁华、于萍《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方针研究》,季玟希、韦骅峰、冯用军《中国共产党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百年变迁与经验研究》,张妍《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教师政策回眸与前瞻》,吴明海《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教育事业百年政策经验与哲学反思》,王哲文《文化翻身:中国共产党领导成人扫盲教育的百年成就》,刘海燕《“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基因》,杨洁、李婵玉《中国共产党百年妇女教育发展的逻辑进路与省思》。上半场报告从共产党的教育、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共产党教育思想史三个方面展开,既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七位发言人报告完毕后,由侯怀银教授作总结。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百年发展史这一主题仍有更多可以深入探索的空间,所有同仁们在这一主题上都应踊跃迸发研究灵感。

第二分会场下半场的研讨主题是“教科用书及教育刊物中的教育史”。王茜、刘立德、王独慎、刘萧阳、杨子夏、万方等六位发言人进行了报告。报告围绕着教科书以及教育刊物的研究展开,涵盖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阶段,展现了教育史重视史料选取、应用和分析的特点。在史料的选择上,不仅有《教育学》教材、修身教科书等极具代表性的教科书,还有《泰晤士报》、《小朋友》等特殊刊物,使得这些研究在体现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富有现实启示。


第三分会场

研讨主题:中外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学校场域之外的教育历史

特邀主持:张亚群教授、程斯辉教授


第三分会场上半场以“中外教育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为主题。王少芳对民国时期浙大导师制实施前后群体心态进行探究,从思想观点和行为态度两层面探析校长、训导长、教师和学生的群体心态发现。王永欣就学术休假制度的相关概念和产生、发展过程展开阐述,并分析其如何服务于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张寅对民国时期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改革的特征和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这一历程彰显出独立化、激进化、专业化、规范化、管办评一体化的特征。罗菊芳从我国硕士学位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内容维度的构建和完善出发,发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结构促使独立性的国家硕士学位制度和培养体系形成。张睦楚对1939年-1940年间教育部西南边疆教育考察团的宣传活动和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当时边疆教育考察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研究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王凌超以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颁行为中心考察了教育决策中权益取舍的动态流转,发现国内与国外、政府部门间、政府与民间之间存在着多重复杂关系,颇具博弈色彩。谢佳璐以1953-198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8507项社会科学课题作为文本基础,采用共词分析方法剖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科学资助的政策演进和基本特征。

第三分会下半场以“学校场域之外的教育历史”为主题。周慧梅选取浙江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为个案分析展览会与社会教育范式的变化,发现教育馆的展览会体现出“由静及动”的社会教育范式转换,以及民众教育馆与杭州城市社会在风俗改良、现代科学知识供给、国际形势、文化娱乐乃至政治行动等领域的多重互动关系。阎梦琦以美国公共图书馆员为研究对象,详细地阐述了图书馆员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并在儿童服务领域形成全面和专业的系统思想。曹雅洁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如何型塑美国生活秩序,发现博物馆成为同化移民的教育机构,通过培育移民们对历史的认同感来塑造他们的共同体意识,进而形塑生活秩序。田晋瑷围绕美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变,发现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经历了审美功能的提出、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审美和教育功能之争、政府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可以及满足公众对多元文化的需要这五个发展阶段。黄希雯的研究将印刷与教育相结合,从文本的他者世界、叙事方式,图像的神像具化、知识建构,空间的版式样貌、空白区间出发,分析探讨了教育中的理性和主体性生成的过程。

第四分会场

研讨主题:教育史学的传统与变革

特邀主持:刘训华教授、朱文富教授


第四分会场上半场共有六位报告人。来自宁波大学的刘训华探讨了关于教育生活史的旨趣与意义;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郭玉琪探究了感觉史这一教育史研究的新视域;来自河北大学的王檬檬分享了关于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在教育史史料加工中的应用;来自河北大学的夏美奇介绍了质性研究背景下教育史研究主题的选择;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罗炜应用数字人文方法,对晚清民国教育史教科书进行分析,并对师范教育制度化背景下西方教育史知识系谱进行建构;来自河南大学的王永波梳理了美国教育史学从萌芽到多元发展的历史变迁。随后上半场的问答与研讨环节也非常热烈,来自直播间和腾讯会议室的众多与会者围绕感觉史、生活史的研究范式和方法的具体应用等方面与报告人交流研讨,实现了通畅的云端沟通。

第四分会场下半场共有六位报告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孙昱梳理了美国学术档案的发展阶段与馆藏形式,并介绍了可供使用的美国公共档案资源;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陈桂香以进步主义教育研究为中心,考察了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来自河南大学的赵娜报告了反叙事这种当代美国教育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并强调要辩证看待这一方法;来自山西大学的张小丽报告了1925年中国教育学科的转向以及同年教育学界内外围绕教育学科的论争;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凯论述了孟禄访华期间的教育交往与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关系;来自河南师范大学的涂诗万报告了改造主义的“教育学想象力”,认为以非理性的“迷思”为特色的文化激进主义是其“教育学想象力”的核心。随后的问答与研讨环节呈现出积极互动、钻研切磋的学术氛围,来自直播间和腾讯会议室的众多与会者围绕“反叙事研究方法在美国教育史中的运用效果”“布拉梅尔德理论如何指导教育实践”和“1925年中国教育学科转向的深层原因”等问题与各报告人交流讨论。

第五分会场

研讨主题: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特邀主持:蔡磊砢教授、杨捷教授


第五分会场上半场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为研讨主题。研讨内容涉及蔡元培时期北大选科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及动因分析,近代北大、清华史学系教育模式的比较,近代大学国学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近代大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传统的探讨,革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国近代高等卫生教育人才的培养及其影响,蔡元培对于法国文化的认识与引荐等。其中既有对近代大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探究,又有关于近代教育理念、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

第五分会场下半场以“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迁”为研讨主题。论文主题包括围绕“什么是真正的美国大学”的探讨,关于学院还是大学的研究,有关文化、科技变迁与传统文理学院的发展,有关美国早期高等农业教育的探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推动力以及查尔斯·麦卡锡与联邦职业教育管理新范式的确立等。其中有不少报告以具体某一所美国大学为例进行较详细的剖析。总体来说,本场研讨主要涉及中外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变革、文化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推进等方面。

第六分会场

研讨主题:教育史视域下的教师研究

特邀主持:胡金平教授、杨光富副教授


第六分会场的研讨主题为“教育史视域下的教师研究”,上半场主要为中国部分,下半场主要为外国部分。上半场各位发言人首先依次讲解论文内容,涵盖范围广,内容也较为丰富,包括教师履约、修学、教师的塑造、教师教育政策和课程等;其次,在讲解完毕后,胡金平教授指出七位发言人的内容无论是视角还是视野,都给了我们大家很好的启发。在最后的讨论环节中,胡金平教授提出了对论文内容的几点疑惑,仲玉英教授做出回应,双方进行了学术上交流和探讨,现场嘉宾收获良多。

下半场研讨主要围绕国外教师教育历史展开,报告人首先依次讲解论文内容。在讨论环节,杨光富副教授做了简单点评,并就其中的两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杨正刚博士的论文中的三份历史文献对美国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做了哪些贡献?第二个问题是杨希博士论文中的研究以马萨诸塞州为例,对其他州有哪些影响?杨正刚博士和杨希博士对此分别进行了回应。最后杨光富老师进行总结,并感谢线上线下参会的老师、同学以及工作人员,并期待大家有更多的成果出版发表,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七分会场

研讨主题:儿童、童年观与教育史研究;

    女性、家庭与教育史研究

特邀主持:栗洪武教授、黄明喜教授


第七分会场上半场以“儿童、童年观与教育史研究”为研讨主题。刘晓静《超越“知识社会学”:儿童研究的路径探索》、胡君进《儿童认识世界的先验发展序列——卢梭、康德与皮亚杰》、陈妍宇和杨润东《中国寓言故事中的儿童形象研究》、邹蓓蓓《华北乡村民众识字启蒙及思想塑造——以太行山文书童蒙类文献为中心》、李慧萍《探寻幸福:尼尔的儿童自我教育思想探析》等5篇论文做了主题报告。研讨环节中,会议室、直播间就寓言故事中的儿童形象与当时的儿童教育内在逻辑、太行山文书的区域儿童教育观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七分会场下半场研讨主题为“女性、家庭与教育史研究”。报告内容涉及社会变迁下的近代女性教育文献及其整理,女性与教育史的个案研究——清代闺秀汤瑶卿的微观考察、惠安女与惠安水库的建设、近代知识女性家庭与事业困境的平衡、民国时期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后女学生的课余生活及其影响等方面。下半场研讨环节中,与会成员与线上听众就报告中的个案研究进行了激烈讨论,详细比较了江南才女文化与闺秀教育等内容。本场报告内容详实、气氛活跃,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线上线下,互联互动


本次年会原定于202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受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筹备方案一再调整。此次年会得以顺利召开,有赖于国内各兄弟院校的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和充分理解。除了投稿参会、主持研讨、远程协调,会议当日,全国20余所兄弟院校还在线下专门设立会场,组织专业师生收看直播,参与互动。借助网络平台和年会群组,及时交流分享,充分展现全国教育史学科“天涯比邻”的专业共同体精神与情怀。

年会闭幕式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曲铁华教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保星教授作大会总结,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史教研室主任蒋纯焦副教授组织年会交接仪式。

王保星教授对此次年会论文进行全面统计和总结。本次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73家高校、教育研究和出版单位的参会代表。大会前期共收到278份参会回执(教师151份,研究生127份),收到论文234篇。参会论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成就研究、中国教育历史与文化传统研究、中外高等教育理念与制度研究、中外教育史学传统与变革研究和中外儿童观与儿童教育研究等五个方面,形成本次年会研讨的重点和热点。本届年会的投稿和研讨,呈现出开放性、广泛性、专题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最后,王保星教授指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长期以来得到《教育史研究》和《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也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的感激,并恳请各位同仁积极投稿,以实际行动支持刊物的发展!

蒋纯焦副教授在年会交接中讲到,以线上形式举办教育史年会,是教育史分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尝试。他代表会务组全体成员对关心此次年会筹备和举办工作的领导、老师和同学表示深深的感谢,特别致谢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支持与资助,感谢教育学界同仁的理解和谅解。

曲铁华教授代表下一届教育史年会承办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发言。曲铁华教授简要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办学历史、特色与贡献,真挚地向学界同仁发出邀请,并承诺将努力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办出特色,为大家开展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做好服务。

最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秘书长王晨教授代表分会,感谢全国教育史同仁对分会工作的长期支持,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各单位对本届年会的辛勤付出,并代表分会向本届年会承办单位在线赠送纪念品。在线上线下与会同仁热烈的掌声中,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一届年会胜利落下帷幕。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年会是全国教育史学科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也是全国教育史研究者共同期盼的年度盛事。自从1979年召开全国教育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至今已历二十一届。此次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胜利召开,对于深入探究教育史这一传统基础学科的意涵及贡献,以及当前形势下大型学术年会的组织和召开,均有特殊的借鉴及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