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教育模式、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教学场景以及"双减"政策推动教育格局深度调整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教育发展亟需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开展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基于全国教育科学重大项目"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制度重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基础,与成都市青羊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于2024年4月设立"成都中心",携手探索"共生视域下未来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研究"的青羊实践路径,致力于为中国西南片区推进未来学校高质量育人创建示范标杆,形成可推广的"西南经验"。

2025年9月25-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携手青羊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共生・未来:中小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与教育实践者,以专题报告、课堂观摩、深度对话等丰富形式,为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与新动力。

参与本次活动的专家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大基教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尹后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第十二届特约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杨志成,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基础教育》杂志主编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基教所所长助理、教育学系副主任李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永,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巩子坤,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红燕,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编辑部主任高星原,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园园,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校聘副教授于金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办公室主任汪亚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副局长、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邵开泽,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叶剑等。此外,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各地分中心代表、青羊区各学校代表、全国各地一线教育工作者共计30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为期2天,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第二阶段是分会场汇报及圆桌论坛;第三阶段是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展示;第四阶段是专家入校指导新学期规划。
一、大会开幕式及主旨报告
9月25日上午。活动在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正式开幕。
上半场是大会开幕式,活动由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叶剑主持。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在线出席会议并指出,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创新实践探索,青羊区与华师大基教所携手探索的这一高质量育人体系呈现出显著特色。他强调,共生的本质在于通过重塑关系来唤醒教育生态中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活力;未来则代表着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视野与格局,以及率先迈向未来的魄力与担当。共生为抵达未来搭建了桥梁,未来则为共生指明了方向。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一杨发表欢迎致辞。他从"理念共生激发区域教育活力""数智共生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文化共生传承教育家精神""评价共生驱动育人方式变革"四个层面,系统阐述了青羊区结构化改革的实践路径与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教育并非独奏曲,而是交响乐;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同时,他表示期待深化与华东师大研究团队的合作关系,在未来两年重点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工作。

卜玉华教授和王一杨局长共同为"成都中心"重点项目领航教师授予证书。青羊区设置"领航教师",意在以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促进研究、教学、培训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化推进,切实达成"成事成人"的双重育人目标。

下半场是大会主题报告,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高星原副教授主持。
此次会议上,“成都中心”的两位负责人先后向大会作了过去一年实验改革的进展状况。首先是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邵开泽从研究缘起、基本认识、实践路径、实践成效、问题反思五个维度,向大会汇报了“成都中心”在县域共生模式探索中取得的经验、成效和未来方向。同时,他对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的付出表示高度认可和感谢,希望后续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指导下继续推进“成都中心”共生型未来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

接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华东师大基教所副所长、“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基础教育》杂志主编卜玉华也向大会汇报了过去一年来“成都中心”的工作、进展及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她从项目背景与宗旨、项目方案概述、项目“六大体系”实践进展、项目未来深化方向四个维度对“成都中心”过去一年多以来的进展进行了梳理,为共生型未来学校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另外,她还代表“成都中心”,在会议上宣布了《共生视域下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进展报告:青羊经验(2024-2025)蓝皮书》,并承诺接下来每年将发布一次,以科学追踪和梳理此研究项目的进展状况。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杨志成两位专家,深入剖析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核心特征,勾勒了未来学习的全景式图景,并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应对路径与策略,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引领。


此外,会议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作专题汇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余仁生分别从课程创新、评价改革等角度分享了各自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智慧。

第二阶段:分会场汇报及圆桌论坛
9月25日下午,三个分会场同步开展深度研讨。
分会场一:未来学校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创新
"未来学校治理体系的重构与创新"主题分会场在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召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方铭琳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学校治理的核心价值与未来走向。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李朋,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校长周怡,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洪良等分别交流了各自学校在治理创新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实践经验。




圆桌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编辑部主任高星原担任主持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蒋方叶,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境界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刘芳菲,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汪金等嘉宾共同参与对话。与会嘉宾结合各自的研究视角和实践经验,就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关键要素、突破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为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多元视角和有益启示。

分会场二:高质量课堂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高质量课堂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分会场在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举办。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巩子坤进行了专题学术分享。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罗强,成都市石室联中132学校副校长王小兰分别作经验交流发言。两位校长立足学校实际,系统阐述了各自学校在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生动力、构建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推动课堂教学深层次变革等方面的探索路径、创新做法与显著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圆桌论坛环节由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校聘副教授于金申主持,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朱东伟、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刘荣芳、青羊区小学英语教研员李栩、成都市行知小学正高级教师杨薪意、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语文学科组长刘美等多位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参与对话研讨。与会嘉宾从理论研究、区域推进、学科实践等不同层面,围绕课堂变革的深化路径、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探讨,为推动课堂教学创新和教师专业成长贡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与建议。

分会场三:班级生态与成长支持系统建设
"班级生态与成长支持系统建设"主题分会场在成都市草堂小学举办。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朱园园作专题学术报告,系统阐释了班级生态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变革机理。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副校长陈斌、成都市草堂小学专职副书记谭蕊分别作实践经验分享,两位嘉宾从系统支持构建、数智技术赋能等不同视角,介绍了各自学校在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历程与创新成果。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张永主持的圆桌论坛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研究中心负责人陈红燕,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专职副书记周丽莉,青羊区生涯教育教研员刘静,青羊区中小学德育教研员蒋娅、成都市圣菲学校学术研究中心主任周建军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对话。与会嘉宾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和实践经验,围绕"班级生态建设"这一核心主题,从理论建构、实践路径、文化建设、系统支持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对话与思想交流,为构建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班级生态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路与可操作的建议。

第三阶段: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展示
9月26日上午,课堂展示活动在五所学校同时进行。五所领航学校通过课堂观摩、说课阐释、集体教研、专家点评等多个环节,全方位展现了青羊教师在整合社会资源、变革课堂形态方面的探索实践与创新成果。
成都市草堂小学陈静思老师展示了AI赋能的《敦煌藻井》美术博物课。

成都市石室联中132学校郭睿老师展示了《怎样放得更大》的小学科学课。

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庄盛老师带来小初衔接的语文课《少年闰土》。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杨玥老师呈现了自主议事型班会课《解锁人际优化密码》。

成都市泡桐树中学吴丹老师展示了一节《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数学综合实践课。

课后环节,各学科教研组针对展示课例组织了深度教研研讨。华东师范大学专家团队,以及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级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科教研员们分别发言,从教学理念渗透、学生学习状态、教研价值呈现等多个层面对课堂进行了细致而专业的剖析、点评与指导,为执教教师和参会人员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前瞻性的思考方向,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课堂实践能力的提升。

第四阶段:专家入校指导新学期规划
9月26日下午,华东师大专家团队赴“成都中心”五所领航学校进行新学期规划指导及重点工作研讨。五所领航学校围绕“学校治理体系”“学校课堂教学体系”“学生发展指导”三大领域,对本学期规划进行了汇报。随后,华东师大专家团队就五所领航学校本学期的推进思路、整体安排、重点工作等进行了细致指导,并明确了本学期项目推进的优先事项。





参加本次活动人员普遍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了解了共生型未来学校的理念、基本框架和实践路径,对自身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收获颇丰!”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都中心”将持续以“共生”为理念,聚焦学校治理、课堂教学、学生发展指导这三大领域,为高质量育人体系建设提供智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