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董轩副教授著《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出版发行

作者:发布时间:2021-10-21

       2021年10月,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董轩副教授撰写的《重构常识:教育民族志的方法与文本》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得以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董轩,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先后获吉林大学新闻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重点关注学校生活研究、师生关系与青年文化学校制度与组织文化等。研究成果散见于The Asia & Pacific Journal of Anthrop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教育学报》等中英文期刊。


本书简介

  本书面向从事教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教育与文化研究的学者、学生,对教育研究方法感兴趣的中小学教科研老师。聚焦于教育民族志的发展变迁,结合学科史上著名民族志文本、著名人类学家的田野反思以及作者的田野经验,试图探究民族志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实践运用、文本呈现,并讨论了民族志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样态。是一本综合讨论民族志研究方法、理论变迁与文本写作的著作。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看家本领”。其含义有二:一是指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即人类学学徒们需要苦行修炼,获得“执业资格”后赖以糊口的“手艺”:二是指作为文本的民族志,即运用“手艺”生产的、被同行认可的、能够进入学术流通领域的“产品”。因此,有关民族志的书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教科书,尝试教给初学者“正确的”操作流程。第二种是反思类的方法著作,往往需要读者有一定的积累,才可能从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中读出“味道”、悟出“门道”。第三种是关于某个研究议题的民族志著作,如本书使用的大部分参考文献。本书尝试中和这三种方式,并试图另谋他路,既有学科发展史的梳理,又试图保持人类学的“八卦”初心,既关注方法操作,又兼顾解剖文本,既有个人化的田野反思,又指向人类学的经典论题,希望可以有抛转引玉式的探索。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立足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史,呈现了民族志方法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主要变迁与争论。第二部分结合教育人类学经典议题与相关著作,重点探讨民族志田野调查的实践。第三部分着眼于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与呈现方式,以及近年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