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回顾丨教育之道 改而进之——教育改进科学报告会顺利举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3-10-24

10月20日上午9点30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校庆系列报告之“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教育改进科学:迈向改进型组织的艺术”在文科大楼1113室顺利举办。教育学系系友、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李军教授作主题报告,教育学系程亮教授主持,李林副教授等系所二十余名师生参会。

图片

图片


会议伊始,程亮教授向李军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表示自己十分荣幸能够主持本次会议并向与会师生简要介绍了李军教授的研究领域及学术成果。此次李军教授的报告着眼点为“教育改进科学”,重点讨论“改进共同体”及“改进型组织”等内容。


李军教授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人员及文化传播者,首先对于自己的文化和知识要充分理解,这是学术身份的印证;其次,也要了解教育将要去往何方,这是学术情怀的所在,与会师生深受鼓舞与触动。随后,李军教授先从当今社会对于“学、教和教育”的期望矛盾谈起,指出包含“教育者、公众、父母、政府、市场以及公民社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对于教育期望的分野,也指出了当今社会呈现出“碎片阅读、浅度学习、低弹性课程”等现状表征,而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如何才能带来学、教和教育的真正改进与赋能”是我们不得不加以思考和着重审视的问题,也是“教育改进科学”需要面向的重要课题之一。

接着,李军教授从概念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改进”与“教育改进”两者的不同内涵,指出“教育改进”需要面向的六个维度及观照的具体细项。李军教授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窥探“教育改进科学”的发展进程,其显然还是一个新兴学科,其起点为2010年后“改进科学”被移植到“教育领域”,而并非是内生自某一学科,因此兼顾了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的双重特点,这也意味着该门学科的可探索性,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来建构自身理论体系。此外,李军教授还向师生简要辨析了“改进”与“改革”之间的不同:前者是相对于上一阶段而言取得良性可观的发展,体现在“时间、地点、状态”等多方面;后者强调“改而革之”,旨在消弭弊病,去除糟粕,这一辨析使大家对两者形成了更为理性的认知。

此外,李军教授针对“教育改进科学具有何种理论框架”这一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首先,李军教授认为“教育改进科学”应具备“两个知识领域”和“五项必备条件”,并尤为强调作为五项必备条件之一的“实证研究”对于“教育改进科学”的重要性。其次,李军教授重点向大家讲述了“专业改进共同体”的三个核心,分别是:共识性的愿景与目标、互惠型的学习和承诺以及常规有效的沟通机制;随后李军教授又指出“专业改进共同体”的四大特点,其中包含“开放、多元;合作、共生;循证、专业以及可行、可持续”等八个细项,为师生展示了“专业改进共同体”的宏观图景。最后,李军教授提出教育改进科学要实现由“专业改进共同体”到“改进型组织”的转向。

报告结束后,有学生提出疑问:在教育专业改进共同体里面,至少应包含哪些组成的人员和部分以及这些人员的门槛和要求。对此,李军教授认为,教育专业改进共同体的所有组成人员都是简单的,人人都可以变成改进者,我们不要依据固有的思维方式仅从“改进”的字面进行理解,认为一定是领导、部门的负责人又或是顶尖的学者,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为这一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的作用也是可以不同的。

继而,教师教育学院王艳玲老师分别就知识发展的角度和具体实践角度向李军教授提问:一是如何基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建立架构,在寻找理论滋养的同时改进研究的方向;二是面临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情境时,如何找到改进的突破口以及具体可行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李军教授首先对“理性主义”、“建构主义”及“解放主义”等进行梳理,指出了不同的范式各自依据的阵营,并言明“教育改进科学”今后发展要实现的结构与范式双重转换;其次,李军教授指出“教育改进科学”的可操作性在于从实际上促进一个组织机构内部的平等对话,其目的不在于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而在于把我们的想法展现出来并得到交流,继而带动改进型组织的建设,促进这种结构的持续性发展。


随后,李林副教授向与会师生表达了今天参会的感悟与收获,他认为李军教授细致研读前四史,学三经著书,进而把事业拓展到国际教育政策并系统性地提出教育改进科学,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并对李军教授所具有的传统人文学者风范感到由衷钦佩,李林副教授向李军教授发出诚挚邀请,期待其再来母校为教育学系的广大师生做精彩的学术汇报。

最后,主持人程亮教授再次向李军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呼吁广大师生要向李军教授学习和看齐,并作最后的总结发言。在与会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报告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