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丛书推介(3)| 《理实转化: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研究》

作者:发布时间:2022-07-11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

王  枬   李政涛 ◎ 主编


  • “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为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派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公众号将陆续推送《“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中的分册简介,以飨读者。

本期为读者呈现的是由李政涛教授所著的《理实转化: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研究一书。该书聚焦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的核心观点及其生成过程,就“ 教育理论—实践观”的透析方式、基本内容、研究的实践变革基础和研究的中国文化命脉进行挖掘和考辨,对全面深入理解叶澜教育和教育学思想、“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提供一种参照。


理实转化: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研究


作者简介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国教育学学术话语体系与创新”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教学和研究。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理实转化:

叶澜“教育理论—实践观”研究


2022/7/11


“经典”是一个蕴含深厚情感力与神圣感召力的字眼。在教育(学)愈加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加速地奔向现代化的今天,提及“经典”,依然能够触及灵魂,打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如同一个出门远行闯荡天下的游子,在喧嚣沉寂,蓦然回首之时,“经典”依旧是那个指引他认清明日之方向的家,那个嘱托他不忘昨日之来处的家,那个抚慰他安顿躁动之身心的家。

“在中国”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自创立以来,不断把握时代发展之脉搏,持续传承、呼应、回答与创生教育学之“经典”话题——“教育理论与实践”。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建者和标志性人物,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界的代表人物,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探究,始终是叶澜学术历程中的核心地带。她以“理论与实践的交互生成”为机体,以“生命·实践”教育学的理论视角和“新基础教育”实践变革行动为两翼,与实践哲学展开了双向式的平等对话。

实践哲学中没有教育和教育学的“林中空地”。这一空白窘境为“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带来了可能:赋予“生命”以“实践”之内涵与动力,以及赋予“实践”以“生命”取向与价值,从而打通生命与实践内在关联的教育学派,在此荒漠空地中植入了“教育实践”的种子,长成“生命·实践”之树,形成森林新景,与已有之林形成相互辉映之势。

基于此,叶澜的“理实观”,或许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的基本结构。“理论与实践”作为“关系实践”的产物,构成叶澜“理实观”的机体,二者的交互生成是内在驱动力量。叶澜“理实观”的“实践之翼”,是“新基础教育”变革实践,以“生命·实践”的方式,把“理论”形态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实践”和“现实生活”形态的“理论与实践”。叶澜“理实观”的“理论之翼”,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以“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把“实践”形态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理论”和“思想谱系”形态的“理论与实践”。

洞悉叶澜“理实观”的创生过程,便是叶澜教育学思想与实践哲学思想互动对话的过程。藉此,本书期望完成三项具体任务:其一,梳理教育学的“理实观”及其“理实逻辑”,把教育学史和教育史中的经典理实思想传统,作为叶澜“理实观”思想脉络发展的“背景板”;其二,领会实践哲学的“理实观”及其“理实逻辑”,将实践哲学与教育学对话,将实践哲学的核心问题作为“相对面”和“对话方”与叶澜的教育理实观对话;其三,厘清叶澜的“理实观”及其“理实逻辑”,整体把握叶澜“理实观”生成的过程、基本观念或核心思想,及其独特的“叶澜逻辑”,进而将其与“实践哲学逻辑”“教育学逻辑”联结起来,彰显叶澜“理实观”传承、接续、转化、贡献与突破之处。以此为契机,把教育学、“”教育学,变成实践哲学的对话者和贡献者。

为实现如上任务和使命,本书拟以“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的现状透析”为探究起点,以“实践哲学”的“理实观”思想传统为参照系,以叶澜所提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这一学派核心概念为眼光,从理论人和实践人这两类主体的关系出发,整体明晰教育学视野下“理实关系问题”的实质及“叶澜观点”。

在此基础上,进入叶澜的“理实观”世界,力图把握其“核心观点”,诸如“理论适度先行论”“研究性变革实践论”“贴地式深度介入论”“交互生成论”“主体双向互动论”等,挖掘其生成的“实践变革基础”,如“学校转型性变革基础”“区域教育变革基础”,随后探析叶澜“理实观”的“中国文化命脉”与“中国思想”,包括“概念命脉”“观念命脉”“思维命脉”等,最终汇总为教育学-实践哲学互动视域下的理论创生与学术贡献,这些贡献都将被统括为叶澜的“教育理论-实践”观,在凝练整合中呈现出其对“实践哲学”及“教育学”的双重贡献。

本书汇聚的焦点是“叶澜‘理实观’”及其理论贡献,其与教育学的“理实观”、实践哲学的“理实观”三者相互参照、相互交融,贯穿于本书的始终,它们融汇为一个共同的使命:通过解读和探析叶澜的“理实观”,“在中国”为“实践哲学”做出独属于“生命·实践”教育学的贡献,在丰富和发展实践哲学的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生命·实践”教育学自身。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学生李栋、李政林、孔苏、张蕊、周颖、王天健等,参与了前期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在后期大量注释的校对与修改方面做出了贡献。作为他们的老师,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枯燥的、繁杂的、与自己成长无关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将其转化为一个团队合作研究的机会,彼此及时交流各自的研究习惯,展现各自的学术特质,这便是一种“成事成人”的提升过程。

叶澜的“理实观”,是永恒且极具包容性的鲜活思想,需要不断叙述、呵护与传承。这种思想“经典”不是已然凝结成型的固定实体,而是一种尚未被规定且持续在创生的学派思想谱系,流动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长河之中,其真正的指向恰是在未来,而不是在过去,永远在创造之中、生成之中,永远向未来的教育(学)敞开无穷的可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