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基教所“杭州中心”开展系列化研究活动

作者:发布时间:2023-10-25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师大基教所”)与杭州市临平区教育局合作成立“杭州中心”项目组,主动应对临平高质量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难题,以“思维课堂”和“作业评价改革”为抓手,全面深化临平教育综合改革,共同探索基础教育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临平模式”,助推临平教育现代化进程。



“思维课堂”项目组

赴杭州临平塘栖三小、塘栖三中

开展调研指导活动


2023年10月16日,“思维课堂”项目组程亮教授、董轩教授和游韵副教授赴临平区塘栖三小开展第三次调研指导活动。2023年10月19日,“思维课堂”项目组成员黄书光教授、程亮教授、董轩教授与杜明峰副教授再次赴临平区塘栖三中开展调研活动。


“杭州中心”项目课题组塘栖三小调研指导活动


塘栖三小三年级数学教师赵旭峰带来课堂《周长的认识与计算》。他以“蚂蚁运动会”的情境性、故事性案例导入,随即又借助“扭扭棒”等教学用具以趣味性活动充盈课堂,引领学生走进图形周长的世界。

游韵副教授主要对语文公开课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她指出了目前课堂的尚可改进之处。一是教师在说课时十分鲜明的逻辑特色未能在真实课堂中凸显出来,课程未能让学生充分地去分析“王戎到底聪明在哪里?”这一关键的课文主题。二是教师“包办”的部分还是略多,如在读古文的方法上,相比直接放段好句的古文再放没有标点的古文原文,不如先放古文原文,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朗读和断句,这也是古文思维的培养过程。三是重视学生的想法,当学生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好点子的时候,教师应给予重视板书在黑板,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养成勤思的习惯、鼓励学生去超越教师的思考范畴。

董轩教授针对语文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王戎使用了“假设验证”,教师可以指出背后的逻辑,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或思考文本。第二,复述课文内容不一定完全忠实于文本,可以增加更多创作空间,如让学生想象结局。第三,在创造思考的层面上,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如为什么路边的李子不能摘,引导学生放在当今语境下思考。第四,从古文教学的角度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按课文这样说话,还是古人只是这样写文章,平时不这样说话,引导学生思考语言是如何演变和发展的。接着,董轩教授针对数学课提出了几点思考:第一,周长学习应从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两种逻辑,各有特点,教师基于知识本身设计教学。第二,教师在教授周长时,是否需要适当结合课程前与后学习的内容。最后他提出另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课堂先从周长的定义出发,最后才是生活中的周长,比如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跑道。

程亮教授围绕“思维在哪个点上可以被放大和突出”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何老师的课堂:他指出:第一,以“复述”为例,教师倘若在考虑“复述”的要求和目标时,能够考虑其背后的层次结构,或许能够促进更加深层的思维生发。第二,教师首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材料进而呈现文本背后的结构,进一步要呈现文本的主旨要义,此外还要将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表达出来,使其可视化。第三,为了促进思维的深入流动,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更多开放性的问题。第四,朗读可能并非理解文言文的最佳方式,可以进一步考虑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针对赵老师的课堂教学,他指出:第一,应该采用演绎推理还是归纳逻辑的课程设计逻辑,可以再做考虑。第二,课堂中的案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较远,建议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更为接近的真实的案例引入。第三,本节课中尚未显示出思维的梯度推进与转换。第四,建议增加测量图形周长的探究性任务。

语文教研员章桂芳老师认为《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有两个思维点可以训练: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接下来她分别从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两个层面详细讲解了该课可改进之处。以语言思维培养为例。章老师认为教师可以以“小剧场”为载体,以“如何演好这个剧”为问题主线,先攻破字词句篇章理解,再聚焦王戎语言背后的思考逻辑、总结思考步骤,最后考虑古人讲话风格让学生尝试文言书写来呈现剧本,有梯度地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研员顾老师首先指出本堂课的的定位应为促进学生的思维。思维课堂应由大问题带动,开放的、审辩性的问题能够自然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深度参与,促进思维流动。以问题链的形式来推动教研,以大问题的形式来推动教育。顾老师还用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设计的问题应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深度思维。由此,章老师提出几个问题供教师参考。第一,《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究竟写了哪几个人?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联结思维。第二,该课文中的三类人在看到“道旁李”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为什么会不同?该问题涉及到学生的推理思维。第三,那么以上三类人,你觉得哪个人的想法更高明?该类问题考查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数学教研员张建明老师关注“慧”和“思”的连接点,他认为数学课堂可以通过设计结构化的材料和问题来达成这一点,并针对这堂数学公开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教师可对素材做减法,将有价值的素材串起来,而不是零散地散落各处,对此他结合课堂细节给出了改课提示。

教研员李玉华老师提出了高度凝练的两点建议:第一,教师的“慧”体现在学生的“思”上。第二,关于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新课标将它合二为一: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修改的背后一定存在核心概念,这是教师亟需进一步思考的重点。


“杭州中心”项目课题组塘栖三中调研指导活动


01 “思维课堂”学校推进方案研讨

上午,团队成员开展了学校推进方案研讨与学校规划课题研讨。首先,程亮教授介绍了本次研讨活动的背景与目标,认为本次研讨活动可以聚焦于两点,第一,进一步推进思维课堂的详细方案;第二,依托思维课堂的推进,展开学校课题的规划。

接着,塘栖三中团队成员说明了学校已有的基础与进一步推进所遇到的困难。钟校提出了学校目前的困惑,第一,学校层面目前对思维课堂的概念与模式还不够清晰;第二,学校层面目前尚未明确科学、合理的课堂的评价依据。范校提出,希望通过与专家组的研讨,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形成一个塘栖三中的思维课堂模式,在区域层面也能够有示范与引领作用。王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塘栖三中已有的“三单六学”的课堂模式,是否可以作为思维课堂模式推进;第二,“三单六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否可靠;第三,是否可以在“三单六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好的课堂模式或策略。科学学科中心组长沈杰老师分享了自己对科学思维课堂的理解,希望在专家组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地深化对思维课堂的理解,提升课堂的思维品质。英语学科中心组长章倩妮老师讨论了她对思维课堂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出,究竟什么样的课堂可以真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措施与多样的课堂模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课堂。

随后,基教所团队成员分别给予了回应。杜明峰副教授肯定了章老师对于英语学科思维课堂改革的理解,并强调希望思维课堂的变革能充分激活课堂活力。为此,他指出思维课堂应重点关注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改革的背景;二是确定核心理念;三是确定核心内容;四是找准抓手;五是明确保障机制。

董轩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当前应明确未来规划。第二,思维课堂应与学校的团队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结合起来。第三,无论从哪一个切口切入思维课堂,最终都可以指向学习文化的构建。第四,目前已有的模式相对工具化,可以进一步优化。

程亮教授认为,首先需要明确思维课堂的定位。其次,需要认识思维课堂的意义,以孩子的思维发展作为切入点,在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培育孩子更高阶、更开放、更综合的思维能力。再次,需要明晰思维的具体维度。第四,需要明确促进思维的抓手。第五,需要确定思维课堂建设机制。第六,要进一步探究学校思维课堂模式。

黄书光教授认为,第一,要提高认识,进一步挖掘探索思维课堂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二,建设思维课堂的思路和方案要在基地与学校的深度互动和投入中逐渐生成。第三,思维课堂改革要与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进行结合。第四,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思维课堂改革。第五,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第六,论文的问题意识需进一步凸显。


02 “思维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下午,团队成员参与了“思维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塘栖三中九年级英语教师李苇玲带来课堂《When was it invented?》。从播放薯片的声音到引入薯片相关的内容,从进行听力前关键词的把握到完成两大课程任务,从提供学生自由讨论的支架到学生角色扮演,她的课程循循善诱,带领学生从听说两方面了解受欢迎食物的历史。


塘栖三中科学教师朱佳丹老师带来课堂《地球表面的板块》,通过让学生手动拼图导入对地球板块的学习,并引出魏格纳寻找证据、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整节课程衔接紧密,思路清晰,推动学生增强科学思维,养成探究精神。


随后,华师大基教所“思维课堂”项目组成员与杭州市临平区塘栖三中教师及教育学院教研员进行了针对课堂实施效果的座谈研讨。教育学院科学学科教研员程志奇老师指出了本堂课的突出问题,即学生不敢表达,不知道如何表达。他进一步指出,教师的讲述应进一步精简凝练,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应该形成让学生讲给老师听的思维方式。

杜明峰副教授首先指出了两节课的可取之处:一是课堂知识内容和结构较为清晰,二是教学流程科学规范,三是有充分的师生对话和互动。他强调,授课教师对于思维课堂的改革已经做出了较多尝试,存在的不足主要源于当下对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把握不够充分。据此,应进一步降低课堂重心,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董轩教授对九年级英语课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第一,目前这堂课没有突出“科技改变生活”,后续可以进行调整。第二,有些环节与后面的主题贴合度不高,学生的反响较为沉闷。第三,英语教师李老师本堂课的听力设计题目设计还可优化。第四,在Let’s talk与Let’s act环节,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五,要进一步突出合作思维。第六,课堂主题可以进一步延伸。

黄书光教授认为整节课程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契合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他也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第二,要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结合,加强结合路径的探索。

程亮教授针对英语课与科学课分别进行了点评。他认为,针对英语课,第一,课堂整体的结构性较强,但也应注意适度。第二,对文本的复述有不同的层次,要逐步递进。第三,可以更明确主题,贯穿课堂始终。针对科学课,他认为,第一,缺少了不同科学学说的逻辑转换的呈现。第二,不能随意地用日常语言表达,需要明确各种科学概念。

本次调研指导活动推动了“杭州中心”研究平台的共建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临平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临平教育在杭州、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建设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杭州窗口”。


“作业改革”项目组

赴杭州临平一中、临平一小

开展方案研讨活动


2023年10月12日,项目组鞠玉翠教授,刘世清教授,王丽佳副教授,杨光富副教授,李栋博士赴临平一中开展方案研讨活动。2023年10月19日,项目组成员再次赴临平一小开展了方案研讨活动。


“作业改革”项目组临平一中方案研讨活动


01“践研融合”教学展示与评课


10月12日上午,基教所项目组参与了临平一中组织的基于“践研融合”作业体系理念的课堂展示活动。

临平一中八年级教师徐进红带来科学课堂《电荷与电流》。从学生的假期实验作业展示分享开始,让同学们感受电,再通过课堂实验和讨论探究电,最后带领同学们总结寻找电的本质,充分的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从自身周围生活的现象出发去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整体结构紧凑,突出了学生主体。

临平一中九年级教师钟璐瑶带来数学课堂《探索勾股定理》。以神奇的勾股数动画作为引入,带领同学们重新感受历史上科学家探索定理的过程,在向同学们传授知识点的同时,既注重数学学科思维的锻炼,也培养了学生对于学科的情感态度。最后通过例题讲解板书,巩固本堂所学。


随后,基教所项目组、临平一中教研组对两个课堂进行了评课。项目组成员肯定了课堂在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尝试,并从项目推进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期待课堂能进一步凸显“践研融合”思想理念,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紧密关联,帮助学生产生意义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02“践研融合”学校校本作业研究方案推进研讨


下午,基教所项目组与区教研员、临平一中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学科教师代表等对学校校本作业研究方案进行研讨论证。

首先,临平一中对“学校校本作业研究方案——基于‘践研融合’的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汇报。第一,在现状问题分析方面,指出实践性和研习性作业并未形成关联,评价尚未显示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分层作业未能促进个性化学习和深度研习等问题。第二,提出“践研融合”作业体系的操作性定义。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设计了走进社会初小衔接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实践性作业的整体设计与评价指导研究,智能技术赋能下分层作业研究三项子课题。第四,从资源支持,组织保障,师资优势,操作可行四个方面分析了研究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分年段的研究方法与计划。

接着,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学科教师代表等就课题已有基础,课题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以及所需的帮助与支持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基教所项目组成员也对此做出了回应。

王丽佳副教授提出项目后续推进中需进一步打开对“实践”概念的理解,不局限在动手操作层面,而是可以有理解实践、走进实践、创造实践等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理解,从而使“实践”作为一种理论支撑渗透到每一堂课中,真正实现研习与实践的融合。

李栋博士针对后续研究推进提出了四方面的建议。第一,以案例撰写指导为抓手,提升教师研究与实践能力。第二,明确项目整体站位,确定子课题人员分组。第三,明确项目推进思路,在分开做好研习和实践两方面作业设计基础上,寻找两者的共性,找到合并的生长点,初步形成“践研融合”作业体系。第四,明确具体推进路径,结合课题组成员具体的工作条块,通过微课研工作坊方式,形成优质的典型案例,有效实现项目推进。

杨光富副教授肯定学校方案的大体内容,并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增强方案在学校层面的宣传。对方案中的概念、研究流程、操作性定义等面向全校教师进行解读。第二,加强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做到能更深层次的理解项目的中心思想,最终贯彻到实践中。第三,强调双方的合作交流,细化课题内容,通过在行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深化课题研究内容,拓展课题研究成果。

最后,鞠玉翠教授做出总结。第一,观念方面,需从做题转向解决问题,把握好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学科素养等关键词,体现改革的新方向。第二,操作性方面,课题需以成果为导向,从成果出发倒推课题推进进程。从上述交流内容来看,后续成果可涉及以下四种形式:“生活中的数学与科学”作业集,作业设计典型案例,课题论文,作业评价量规等。第三,成果支持方面,基教所项目成员也将在蹲点调研、理论支撑等方面提供支持。期待未来在华师大基教所与临平一中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推进临平一中“践研融合”作业体系的研究工作。


“作业改革”项目临平一小方案研讨活动


01非纸笔测试案例介绍


上午首先进行了学校两个非纸笔测试的案例介绍。

数学案例“‘小浪花’丝路行”以育人为本素养导向,全员参与五育并举,课表指引以评促学为原则,通过重走丝绸之路的形式,突破道路上的个个数学难题,最终完成整个流程。选取丝路上著名城市,找出与之相关联的数学知识点,设置题目。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与不同数量浪花,然后给予奖励。

语文案例“浪花朵朵层层战疫”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语文非纸笔测试活动,梳理语文书本的必要字词,根据不同结构进行分类,抽样。通过对学生卡片认读,选词组句,播放通知的情况进行质性判断,根据学生发音,仪态,逻辑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情况给与不同数量浪花。

临平一小针对无分试卷学科实践的课题,首先找到已经在低年级段实行的无纸笔测验作为一个参照,希望能对后续课题的方案推进有所启发。上述案例良好的体现了临平一小“浪花”的校本精神,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分享。不过仍然存在测验次数太少,覆盖面太少的问题。

刘世清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从评价标准出发,无纸笔测验所参考的课标具体是什么要求,应当如何应用这些要求,后续的活动也应当围绕目标展开。第二,无纸笔测验依然没有关注学生自身的动机与情感的问题,学生只是被老师安排来参与这样的活动,而没有去询问为什么我们要参加这个活动。第三,测验依然停留在对学生知识方面考察的维度,如何对方案进行设计,能在无纸笔的测验中反应出学生的思维,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王丽佳副教授提出以下三点。第一,案例的情境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的距离,丝路对于小学是否太遥远,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的熏陶,但在测验的情境里能否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进行替换,更加贴近学生的经验。第二,测验的内容呈现上结构联系不足,知识点依然是点状式,对学生分别进行考察。第三,此处的无纸笔测验是否依然没能跳脱出考试测验的范畴,在形式上的变换是否有触及到评价标准目的等的变化。


02“无分试卷”教学展示与研讨会


上午,临平一小进行了数学学科实践的教学展示。

临平一小六年级教师祁晨涵带来课堂《扇形统计图》。老师以学生最近参加的体质达标测试为情景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两个统计表知识,提出激发冲突认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一面总结学生的结论一面抛出新的问题,最终呈现本次课堂的所有知识点,最后再通过例题巩固练习,结合亚运会时事,同时启发下次课堂内容的知识点,承前启后。

刘世清教授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第一,从单位知识点来看,有必要将三种统计图在课后进行一个对比总结,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学习新旧知识,建立有意义的联系。第二,对于统计信息的意义还应有更多的解释与阐述,让学生更能明白图表反映的各类与总体的关系,洞悉表面信息与可推断信息,加深学生对统计的理解。第三,在帮助学生总结结论时,应当给予学生总结特征的脚手架,让学生“踮踮脚”自己去发现总结探究的结果,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第四,课堂中存在部分值得学生去提出问题提出讨论的问题,如结构不良统计图的处理,本次课堂未能涉及。这种情况未知是学生没有发现问题,还是学生有问题但是没有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导致。

杨光富副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堂进行点评。第一,整个课堂从情境到冲突到探究到巩固,结构性完整度比较高,尤其是冲突贯穿了整个课堂,能对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启发效果。第二,老师设置的情境来源于学生体测,充分结合了学生自身的经验,而非一个遥不可及的例子,包括练习题中也联系亚运会,足以引起学生兴趣。第三,除去学科教学外,课堂的要素设计中包含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扇形图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缺乏等现状,从学科核心素养走到了学科育人的角度,非常值得学习。

王丽佳副教授强调该节知识点不仅要把它放在前后章节的联系中去思考,还可以放在整个小学数学乃至全数学知识的角度中,去考察他的地位,然后从一个更加综合的角度去做到承前启后的学习。

李栋博士重点指出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完成合作交流等各项任务,鲜有提出自身的疑问。课堂设置的讨论冲突点都是教师提前预设的,可能并不能契合学生自身的认知冲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应当更多的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去发现他们的问题。

鞠玉翠教授从课堂的目标和过程两个维度进行了提升总结发言。在目标上,学科实践不是停留在学科知识上,不仅要从综合知识的角度上升到学科核心素养,更要向上到学科育人的角度。在五育当中,尤其缺乏的是劳动教育的思想。在过程上,应当注重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释原因而非结果。学生可能通过预习等肤浅的知晓课堂探讨问题的答案,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学习上的一大弊端,老师应当注重转换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习。


03“无分试卷”数学学科实践方案研讨


下午,临平一小首先进行了无分试卷方案的汇报工作。指出当前小学数学学科实践评价的缺失,问题主要在于内容失调,指向单一,结果单调。方案的研究目标在于让数学跨学科学习真正落地,无分试卷成为评价的补充,最终实现撬动评价改革。目前已取得部分成效,聚焦焦教师,深化学科实践命题的专业研究;聚焦学生,体验核心素养的学习价值;聚力发展,促进课题深入研究的构想。

临平一小老师们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第一,在方案进一步结合“作业改革”方向上,应当如何进行推进。第二,在理论性和操作性上对于方案进一步的研究是否有相应的指导工作,来使方案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三,如何从低年级段的无分测试过渡到适合高年级段的数学学科实践中去,以促进评价改革。

鞠玉翠教授从以下方面进行回应。第一,对于无分试卷的定义上,无纸笔测验是否只是将试卷广义化,而无法逃脱任务的范畴,无分只是成为了一种形式。如果说要反对只以量化为标准的测评,那么我们无分试卷所包含的理念应当是是什么,要体现什么样的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理念,来改变对于学生评价不重视学生体验和主观性等问题的现状。第二,在评价改革的目标上,应当扣准“作业改革”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育人的最终目标,将目的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立意。第三,在操作上可以借鉴迁移已有的案例,充分利用已有的校本资源,但也应当做出术语规范,更加明确的操作性定义。

刘世清教授指出,数学学科实践的概念内涵应当作出明确的规定和指出。无分试卷对于评价改革的促动是如何进行的,我们现在无分试卷的案例是否太缺少,导致我们在谈论它对于评价改革的促进不太显得言之有物。目前应当在案例的内容和方式上去完善,形成一个可以操作的对象。

杨光富副教授指出,一次性做出无分试卷可能具有一定的跨度,可以先从无分试题着手,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利于方案的推进。对于试题进行分类整理,不同学科和年纪的老师也可以分组合作,形成合力。

王丽佳副教授提出“实践是在整合”,通过理论的回溯,找到立论依据,课程设置的依据等,并将它们整合。以什么样子的方式整合,怎样整合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发散学生的思维是现在课题应当关注的问题。

李栋博士认为应当找到学科实践这一主体和无分试卷的关系,找准无分试卷的定位,它是一种做法和载体的话,应当明白它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改革作业评价;如果它是评价作业的另一种形式的话,它是如何补充以前形式的不足的,都应当去厘清。

临平一小龚国建校长表示,和华师大基教所达成一致观点,要保持课题研究的延续性,并在推进方案的落实过程中,要对于学校内不同老师一定的激励和动力,分年级去推进案例内容的落地并应用,优化方案架构和内容,争取早日做出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