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教育学系学子境外访学篇

作者:发布时间:2019-12-20

     近年来,教育学系特别注重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积极鼓励研究生申请赴海(境)外高等学府交流访问,锻炼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仅2018年以来,教育学系研究生申请赴海(境)外高等学府交流访问人数近30人,涉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学校、学部等不同层面和种类的交流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

出访单位:

美国范德堡大学


出访时间:

2018.9--2019.9


肖驰

2017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

在范德堡大学的一年,学习每天都充满着外在惊喜与自我怀疑。各种有趣的研究话题、精巧的研究设计带我进入一个个研究故事里;而有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让我难以毫无压力地快速参与到所有人热烈的讨论中,只能课后慢慢消化。所有的学习经历就像沉积物一样在我这里储存着,等待着我未来和自己的研究共同筑地。

比起学习上的“悲喜交加”,这一年的生活记忆弥足珍贵。我被纳什维尔音乐之都的热情关照,被南方小城亲和安逸的宁静陪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能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一年,遇到文化、经历各不相同的人们,和他们共同拥有一段回忆,以后想起来也会很奇妙。


出访单位:

美国北卡莱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


出访时间:

2018.9--2019.9


崔海丽

2016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

2018年9月,我有幸受国家留基委公派留学项目资助,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与学习,这对我来说是一项考验,但更多的是一种体验。这些经历与体会凝练为三点:一是选修多门课程,充分利用大学的各项资源,拓宽研究视野与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二是参加多样化活动,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体会文化差异;三是突破语言障碍,主动与人沟通,结识不同的朋友,积攒人脉资源。

出访单位: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出访时间:

2018.9--2019.9


严孟帅

2016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

    在我导师李政涛教授,外导George Belliveau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各相关单位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得以有机会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一年。通过这一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交流学习,让我有机会亲身接触到教育戏剧的国际前沿理论,这对更新我的知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另外,通过这次境外的学习,让我能置身于异域文化中体悟人类社会的多元和多样,这对我的成长无疑具有深刻影响。

   

出访单位: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


出访时间:

2018.9--2019.9


杨润东

2016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读书早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大多时候,自己是囿于书斋里的研究者,或在“一亩三分地”里怡然自得,或在书山里艰行,在思海中苦旅。作为一名教育人类学研究者,本不应只手扶靠椅、坐而论道,更需扎根“田野”、从实求知。留德一年,得偿所愿。带着行囊远行,方体悟世间之大、自我之小。客居他乡,吃他人所食、观他人所看、思他人所想、行他人所做……,看见他者,也就看见了自己。


出访单位: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


出访时间:

2018.11--2019.11


李栋

2017级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

     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是我在德国奥尔登堡大学(University Oldenburg)进行博士生联合培养的一年,师从德国著名学校教育学与教学论专家希尔伯特·迈尔(Hilbert Meyer)教授。迈尔教授是奥尔登堡大学的终身教授,虽然已经78岁,但依旧精力充沛,治学严谨。在德学习期间,我们约定了“三项契约”:每两周到迈尔教授家里进行一对一的研讨交流,每两个月参与导师组博士生联合研讨会,每三个月整体汇报博士学位论文的推进情况。


出访单位: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出访时间:

2018.12--2019.12


刘秀霞

2016级教育史专业博士

    交换一年,我深切得感受了跨文化差异,当我跟同伴讲解象形文字,吟诵《诗经》篇章,分享列女故事时,总能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滑铁卢大学文化氛围极为开放并为学习提供了各种支持,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写作与交流中心、卓越教学中心等组织的工作坊,学习新知;聆听了学院组织的外校专家讲座,并同他们共进午餐;旁听了相关课程,感受批判性思维的碰撞。但最温暖我心的是:爱,人性最光辉的一面,它,并无国界。爱在华师大亦在滑铁卢。

出访单位:

美国波士顿学院


出访时间:

2019.9--2020.9


侯浩翔

2017级教育政策学专业博士

    2019年9月,在教育学系的推荐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我来到波士顿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作为教学学术运动的策源地,美国的一流大学尤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培养。在课堂或讲座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抛出问题,对其批判性思维及创造力的锻炼极为有效;从本科阶段开始,学生就能参与到教授的项目研究中,参加顶级的学术会议亦为常见,能为志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打下基础。对比“满堂灌”、“散养式”的大学教育,BC学生培养方式有很多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