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丛书推介(9)| 《生成之路: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

作者:发布时间:2022-08-01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丛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系“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 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是首套论述和阐发创生于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始人叶澜教育思想的大型丛书,重在探讨叶澜如何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创建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传统、中国风格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过程,尤其关注她建构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体系及其对中国教育学的独特贡献。

本期为读者呈现的是由袁德润教授所著的《生成之路: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一书。该书以叶澜的教育研究实践和研究成果为主线,梳理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全方位反映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过程中理论发展的脉络、理论与实践交互共生的成就。

作者简介

袁德润,教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17年基础教育教龄,13年高等教育教龄,16年“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研龄。出版专著三部,论文多篇。专业愿望:在学派理论探索上竭尽全力,在一线实践中通过参与课堂变革使学派理论惠及师生,在高校课堂上通过培育未来教师实现学派思想成果的传播与辐射。



生成之路:

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

这是一本以研究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史之间关系及其变迁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专著。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一个中国本土学派的名字,是在中国社会变革洪流中教育变革实践与研究智慧交互生成的成果。叶澜和她领衔的团队三十多年矢志不渝坚守实践变革,在现实中携手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学派的创生之路。学派为什么以“生命·实践”命名?在学派发展史上,“生命”与“实践”分别具有什么独特的意义?“生命”与“实践”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相遇?以“生命·实践”为基因内核的学派理论发展经历了怎样的生成之路?叶澜个人的生命史、学术发展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生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又是什么关系?《生成之路: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将为您回答这些问题。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的历程是叶澜个人学术思想和理论逐渐构建、研究路径和网络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她个人的独立研究逐渐发展为团队合作创建的共同奋斗过程,因此本书以“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创建之路为描述对象,以叶澜的学术成长史为立足点,以时间为序记述学派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以白描的方式记叙叶澜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生的关联。2004年正式提出学派创建之前的叶澜的个人研究风格和研究成果,“新基础教育”的团队研究方式及其促成的对中国学校变革理论的认识更新,2004年之后为使新生的学派快速成长而聚焦核心研究领域、打造核心研究团队、厘清学派理论发展逻辑的努力等,都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

本书从学派创建的理论前缘、实践变革及其理论生成、理论深化与实践拓展、提出学派创建时的思考与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以及其后以群体为单位的学派建设努力五个前后相续的阶段描述学派的生成史。每个阶段都从背景、核心事件、该阶段在学派发展中的贡献与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尽可能呈现学派建设核心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学术环境,以使读者可以在社会发展的大框架中理解学派生长的土壤和机理,在核心事件的关联中理解学派的创建和成长过程。在核心事件叙述中强调时间的序列性,记述学派随时间流动的变迁;在学派生成的过程分析上,以学派核心理论的“生长史”为主要内容,围绕“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实践变革思想展开。学派对“生命”“实践”“生命·实践”的认识及其变化、“生命·实践”的独特内涵及其形成过程、“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互动与共生共长关系,都会在其中得到梳理和阐述。

全书包括绪言、正文六章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绪言简要说明本书的内容和写作中遵守的基本原则;第一章至第五章以时间为序叙述学派建设的核心事件以及该阶段在学派建设中的地位和贡献;第六章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过程中“成人”问题进行专题梳理,聚焦学派“成人”理论的思考和实践。前五章主要从“事”的角度呈现“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历史,第六章则主要记述学派“成人”意义上的努力。

“记录”是本书撰写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记录学派创建过程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描述学派创建由提议、到发起、再到有意识地建设过程中的事实,以及相关人员对学派建设问题的思考、策划、布局、实施及其结果;记录学派理论发展与实践形态的变迁史,是本书的初衷和使命。因此,作者在资料上选择上着重一手资料,在态度上坚持对事实负责,以不虚言、不伪饰为底线,努力做一个诚实的记录者,一个以“谨慎”自警的解读者,一个追寻问题转换、变化发生及其原因与机缘的探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