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科技前沿,引领教育发展——“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作者:发布时间:2022-03-04

站在科技前沿,引领教育发展

“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Metaverse

元宇宙与教育

被称为“互联网发展历史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元宇宙,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它的出现对当下教育将构成何种挑战,又会对未来教育产生何种影响,亟需由概念的“热炒作”转向理性的“冷思考”。为了积极探索元宇宙对教育的深刻变革,展望未来教育的最新形态,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教育学会的指导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与《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基础教育》编辑部和国家开放大学国际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于2022年2月26日联合举办“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吸引各类直播平台10万人次收看。


会议直播画面

会议主题和研讨议题,包括教育元宇宙的技术迭代、实践应用、理论重构、和价值导向,来自教育理论界、一线实践领域和科技同仁共20余位特邀嘉宾齐聚云端,贡献有关元宇宙与未来教育发展的智慧力量。




Metaverse

元宇宙与教育


Part 1

开幕致辞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朱军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基础教育集团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分别致辞。

戴立益指出,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注重教育与科技的结合,聚焦“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行动计划,大力支持相关的科研基地、团队,投入和推进包括元宇宙在内的“智能+教育”的相关研究,奋力成为教育模式深刻转型的创新者和引领者。他认为,教育学科研究元宇宙,应坚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育人质量作为评价元宇宙对教育影响的根本指标。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内容,兼顾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确认教育元宇宙评价及其导向、实践应用取向和质量提升方向,为元宇宙与未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引。

尹后庆指出,在移动终端全民普及、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形势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能够实现无缝衔接逐渐成为共识。元宇宙即是在人工智能交互主体基础框架的技术日趋成熟和人工智能拟合人类情商的能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注重教育“情景化”的今天,“元宇宙+教育”有可能拓展教育的边界,产生新的教育应用场景,营造出一个“人机交互”、人的情感能够沉浸在里面的教育空间,让我们的教育理想与愿望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他也强调,“元宇宙+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可以看得见的。但是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教育的本质,“元宇宙+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而是应该推动教育的深刻变革。

袁振国首先分享了他对元宇宙概念的认识,指出钱学森使用的“灵境”一词很好地揭示了元宇宙的本质,而关于元宇宙的最早设想出现在吴承恩的《西游记》当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的多个“小孙悟空”,他们既和孙悟空的本体高度统一,又能够基于自己的情境作出灵活的应变。他认为,“教育元宇宙”是最重要的元宇宙场景。元宇宙给教育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从一个主体到两个主体再到三个主体,即教师、学生与机器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面对元宇宙时代的到来,需要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学科共同探讨一种新的学习世界,探讨一种新的完全和现有的边界不一样的教学世界,从而深入探讨我们新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人和人的交际的方式。




Metaverse

元宇宙与教育


Part 2

主题报告

第一场主题报告由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开放教育研究》主编王伯军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荣庭的题目是《前沿科研资源与科学教育元宇宙构建》。他指出构建“科学教育元宇宙”始终要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要与“人”结合起来,通过“人与人”建构教育的情感,建构人与场景的黏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内容活化、业态创新、资源聚合、技术融合等进行科学教育元宇宙的构建。随后,他分享了团队的相关探索。首先是量子科技探索,通过把十五六个基于沉浸式媒体技术的量子科普展集成在500平米的教学空间里面,学生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体验到量子科技前沿的一些知识和规律,并在其中做一些相关的设计。其次是解决教师痛点的科学可视化,通过探索,目前发现前期可以做到构建数字身分、获取学习伙伴,由科学可视化到沉浸感体验,由课堂切入到随时随地感知,由学科科学知识到多元化科学教育。最后,是沉浸式场景切入的科学教育元宇宙,主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与其他技术。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蔡玮的题目是《元宇宙的社会福祉与校园实践》。他指出,目前国际上对于“元宇宙”的认识分为三类:全真互联网派、群体创作派、去中心化派。三者之间其实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和谐的。他认为,元宇宙不同于“交互媒体”或“虚拟现实”,因为它具有不生不灭、虚实相生的特性。元宇宙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带来如下福祉:一是可达性,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我的世界》游戏当中举办毕业典礼;二是多样性,“元宇宙”作为一个数字空间,具有很高的扩展性、包容性;三是平等性,元宇宙”当中有“平等投票自治系统”;四是人文性,人们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元宇宙”,让人类的文明更好的延续、更好的发展。最后,他也就项目组开发的游戏《港中深新手村》,作为一种元宇宙进入校园实践的案例进行了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李芒教授以《教师应如何认识“元宇宙”?》为题。他对元宇宙这一概念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通过对英文Metaverse的词义辨析和对“宇宙”一词的分析,指出Metaverse就是由数字技术实现的虚拟世界,其本质特征是虚拟空间,其核心指向是虚实融合。在他看来,虚拟空间并不是能够实现完全自由解放的新世界,人类试图进入虚拟空间的核心目的依然是服务现实空间、强化现实空间的体验、提升现实世界的文明程度。虚拟空间的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育论层面,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最大化的体现自由选择开拓和创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在教学论层面,可赋能教学方法,促进师生深度对话,提高视听效果,并为学生提供颠覆体验的机会。最后,他指出从事教育研究的学者需先常人一步达到明了,持谨慎态度、小心求证,加强区分可能与现实、未来与现实的认识。

沉浸式学习研究网络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蒙大拿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Jonathon Richter以《基于ILRN元宇宙的高质量研讨、学习与协作》为题。他首先以《第二人生》这一游戏作为认识“元宇宙”一个隐喻:我们可以从一个世界搬到另一个世界,他们都在一起工作。你可以保持你的化身,你的身份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在教育元宇宙中,沉浸式学习网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都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相遇并成为学习伙伴。我们可以在不同的虚拟世界中找到不同的老师和专家,进入各种不同的沉浸空间。他进而提出了四种沉浸方式:一是通过创建虚拟空间中的工具进行沉浸;二是通过数字技术,用数字包围自己就是沉浸;三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沉浸;四是娱乐作为一种沉浸方式。最后,他指出另一种有效的反向学习方式是将环境、宇宙和环境的沉浸与你想让人们从中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各种要素进行组合重构。

第二场主题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荀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以《玩、探索、创造,无边界宇宙中的能动性培育》为题。首先,针对国内十分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一个观点,即“元宇宙”被视为一种“幻觉空间”的观点进行了审视,认为现实与“元宇宙”没有本体论的等级制区分,在现实中学习与在元宇宙中学习同样是学习,学习没有基于等级制的上下之分。在上述讨论之后,吴冠军教授以吃豆人、俄罗斯方块等经典游戏为例,说明了世界在量子层面上的不连续性,进而引发对“无边界宇宙”这一重要概念的阐述,指出宇宙处于不断更新和打开的状态。他在《陷入奇点》一书中还给出了下列公式:worlding=wording/coding+playing/rerforming,道出了在游戏世界中“玩”与“操作”本质上就是参与世界发生的过程。最后,他指出,在沉浸式世界之中,个体必须与他人互相构建、互相学习、互相教育、互相促动的方式才形成能动性。在元宇宙中玩、探索、创造,通过一种相互构建的方式化成这个世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三女牙以《元宇宙中的人文重赋》为题。他指出元宇宙使得今天虚实融合的“奇点”正在逼近。关于教育元宇宙的思考,首先需要坚守教育的本位,关注教育需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些问题的回答,要回到“关于人何以为人”的基本问题。从文化的视角出发,他认为教育应当赋予人相应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就需要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教育元宇宙的根基是人文,我们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实现人文的重赋,是当下构建教育元宇宙不可避免的话题。这需要我们思考元宇宙之于元宇宙“去中心化”世界中的国家治理、元宇宙之于信息空间的关系、元宇宙之于教育情境的关系、元宇宙之于教育主体的关系、元宇宙之于育人的关系等关键命题。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尚俊杰以《元宇宙与教育:本质和未来》为题。他基于元宇宙的来源、元宇宙与人类关系的演进的分析,提出了元宇宙认识:狭义上的元宇宙,是基于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的可以让人身临其境的虚拟世界;而广义上的元宇宙涵盖数字世界的所有概念,从当前的互联网到未来虚实融合的数字化世界都是元宇宙。随后,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了元宇宙热潮。从正面来看,对元宇宙的“炒作”有助于让大家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意义,也为内容生产打开了新的边界;从负面来看,炒作会掩盖人们对元宇宙当前存在的缺陷的认识,包括相关硬件和教育数字资源的缺失。最后,他认为,未来教育元宇宙的发展应当:重视元宇宙研究,谨防元宇宙神话;注重学习科学对教育元宇宙的价值;注重游戏化学习对教育元宇宙的价值。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辰晔以《元宇宙助力大中衔接》为题。他认为“元宇宙”最重要的一个哲学的意义是“让我们可以时空穿梭于川流不息的历史之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每本小说、每段历史,都值得成为一个个川流不息的元宇宙。随后,他梳理了“大中衔接”的关键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大中衔接”里面缺失了职业教育或者是职业启蒙,新技术可以解决教育的痛点。在职业教育中,元宇宙能提供非常丰富的资源,包括用户生成内容、交互表现形式、良性激励机制等。他指出,元宇宙的核心还是人,学生、家长、教师、机构四方应当协作,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场主题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翟雪松以《从元宇宙与虚拟现实的差异看未来教育》为题。他首先分析了元宇宙产生的背景,认为元宇宙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达到技术与教育服务的妥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模式。随后,分析了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的差别,指出虚拟现实是一种“观影”模式,从而很难形成信任机制。“教育元宇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场景、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技术,而是完整的生态。在这个生态下,它有三方面的交互关系:第一层,把每个人虚拟到场景当中,进行虚拟场景当中的交互;第二层,当每个人都有一个虚拟镜像时,有可能真实主体也能够和镜像主体进行交互;第三层:镜像体之间有可能也会产生交互,而且这种交互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知识的存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吴刚教授以《元宇宙与教育:老故事还是新实在?》为题。他认为,“元宇宙”其实本质来说是一个融合物理和数字的虚拟环境,通过互联网和web技术的融合和扩展现实来促进。通过对“缸中之脑”和ASF的元宇宙路线图的分析,指出对教育而言,元宇宙是个老故事,人们对教育元宇宙的设想其实早已有之。基于元宇宙所具有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他提出了教育研究的物质转向,即思考“元宇宙”是不是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素材?在教学层面中,教学活动具有物质性,教学的特殊性是在学习过程中身体的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体验,那么元宇宙如何产生身体的日常实践?真实的物质性改变与虚拟改变是一致的吗?他指出,虚拟世界、镜像世界、增强现实技术,都在为可视化、场景化、即时互动、时空的可逆性创造技术基础,这些技术手段既带来参与者的不同体验,本身也被参与者所不断改变。而对元宇宙的理解需要有“物质转向”的新视野,因为“新实在”是由能动的人类和非人类共同探讨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卜玉华教授以《元宇宙与基础教育的未来:可能性与基本态度》为题她从发展演变、技术本质和功能作用三个层面对元宇宙进行解读,指出元宇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应用空间,它的内容质量与参与者的创造性运用有关,并且与人的价值观、人的理想有关。元宇宙对基础教育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元宇宙通过增强现实,将历史场景进行还原,把抽象变成具体就有利于儿童理解。其次,元宇宙也可能为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带来困扰或风险。元宇宙作为一种新兴技术,预示着某种可能性,有些可能性是我们现有知识无法预见和掌控的,我们要为这种可能性保持一份敬畏和警惕,避免从技术决定论的立场看待元宇宙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永远不能忘记基础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价值,并以此作为最终的尺度。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特约研究员李骏翼以《挑战与实践,用科幻模式探究元宇宙教育的最前沿》为题,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元宇宙教育的挑战:首先,关于“主体是谁?”的问题,他认为应站在未来、回望现在(科幻穿越),用科幻的方式展望元宇宙教育,这对认知元宇宙和未来教育关系带来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其次,关于“内容从哪里来?”的问题,他认为对应方案是扩展边界、多维回答(宏观叙事)。“元宇宙教育”是一个宏观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元宇宙,人人皆可想像;教育,人人都是专家。最后,最核心的挑战就是价值问题,即“到哪里去?”。他认为对应的解决方案是:虚实互通,强调感受与启发。描述虚拟事实,呼应真实感受,从“启发”到“实践”。

江西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戴同德以《走向元宇宙的教师胜任力进化》为题。他认为,面对元宇宙,我们应采用一种“反脆弱”的心态,借助元宇宙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而应对教育行业当中譬如元宇宙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最根基的力量就是要探索如何提升教师的胜任力。他认为,教师要摆脱传统依靠PPT、文档材料等进行教学的时代,转而尝试构建元宇宙时代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提升学习力。未来的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对主体进行虚拟画像的能力;当元宇宙全面到来之时,教师和机器人教师、虚拟世界的教师如何共生共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以《从MR教学实践谈教育元宇宙》为题,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对教育元宇宙的体验和初探进行了分享。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他通过视频资料与讲解,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涉及元宇宙的教育实践,通过VR、MR技术的辅助,沉浸式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关于磁场的相关问题。这些教育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资源不共享、有共享不适切、有数据不融通三方面的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如何通过元宇宙帮助人沉浸入现实的场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让孩子通过综合实践、志愿服务等走进真是生活,二是通过话剧表演等途径再现现实场景,三是通过VR、AR、MR等虚拟技术在模拟现实场景。无论是真实场景还是虚拟的场景再现,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应该以人为本,关注这些场景能否帮助人实现信息的富集,为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赋能。

第四场主题报告由国家开放大学国际部(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副部长王永峰主持。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教育元宇宙的逻辑起点与进化路径》为题。他认为,在理念层面,教育元宇宙应遵循教育的核心目标,包括:建构概念体系,传承观念世界;掌握技能体系,改变现实世界;培养思维体系,创造未知世界。同时,还应建构底层逻辑,包括:连接的媒介、建构的支架、沉浸的体验、创生的时空。目前宝山教育局从以下四个维度搭建“教育元宇宙”:一是创造的宇宙、创造的世界;二是认知的世界;三是交互的世界;四是劳动的世界或者是实践的世界。在实践层面,元宇宙技术进入教育世界,通过四种方式展开,分别是:一是技术融合驱动虚实融合;二是认知、能力和规则的协同进化,应用场景驱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三是构建虚拟导师,创造“智能学伴”,掌握学生的数字画像;四是数字孪生和虚实映射,基于“教育元宇宙”的未来教育体系,构成“虚实融合”的校园。

上海尚德实验学校校长姜晓勇以《元宇宙对传统教育价值的挑战》为题,阐释了元宇宙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与应对策略。他指出元宇宙对教育有如下影响:一是元宇宙增强学生教学体验,提供沉浸感的场景;二是元宇宙形态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会发生变化;三是元宇宙技术将引发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四是元宇宙将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元宇宙世界更加关注教育的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格外关注价值体系、社会伦理以及治理规则的共建;二是元宇宙不可能改变教育本质;三是元宇宙更需要教师的爱、创造力、想象力。同时,元宇宙对教师的学习力、专业角色、专业能力、工作方式等带来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他围绕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专业发展提出策略:一是让学校和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和艺术气息;二是让教育给予师生更好的体验,包括生命的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想像体验、创造体验;三是思维方式变革。

上海杉达学院杉达煦象VR教育联合实验室主任于东兴以《VR师训系统——教育元宇宙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从元宇宙的概念、已有实践、教育解读及教育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Metaverse应该理解成一个超现实空间,或者说是在超物理空间的这样一个数字空间。在他看来,元宇宙是第四次信息革命,而教育元宇宙教育也有可能成为第三次教育革命。针对教育元宇宙中的“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他认为突破口在于教师,由此他又展示了其单位的前端探索经验,包括针对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双减”背景下的技术服务课程、以师范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面试流程为基本情境的尝试。最后,他表示,接下来会去建立VR直播的校本学习平台,尝试与西部高校联建的过程中用新技术来弥合教育公平、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

商汤科技AI教育事业部高级解决方案总监崔雯赫以《商汤元宇宙行业应用及教育探索分享》为题,对公司情况、元宇宙相关业务以及元宇宙的教育版块实现作了相关介绍。商汤是全亚洲领先的人工智能软件型公司,目前已经在全国覆盖了大概2400多位客户、有四大业务板块。智慧商业跟智慧城市领域,目前在市场份额是排在第一位置的。商汤在元宇宙领域目前做了三个板块:SenseMARS Avatar,SenseMARS Agent,SenseMARS Reconstruction。在实践方面,SenseMARS构建一个“元宇宙”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步骤:环境采集、构建高精度地图、开发与场景创作、发布体验及运营。最后,他就元宇宙教育场景进行了展望,围绕着SenseMARS平台关键的5个步骤(AR数据采集、云端建图定位、三维内容制作、内容运营、APP移动端交互),说明了相应的内容开发。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电教站站长何敏峰以《元宇宙风口下的教育思考》为题,就基础教育的视角来谈元宇宙的问题。他对基于元宇宙的教育场景进行了猜想:沉浸式的学习可以超越时空;可以在高危、高风险的实验场景进行接近真实的体验;现实的世界和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教师、学生数字资源,甚至学历等等都可以互认。他认为,面对教育元宇宙的到来,教师必须要保持初心、尊重教育规律;在技术层面,要不断提升服务于教育的“算力”和“网络连接能力”;在主体方面,要关注所有教育参与者的身份鉴权问题。最后,他提出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一是硬软件等元宇宙基础设施的差异带来的教育均衡问题;二是教育参与者技术能力的不对称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或体验的差异;三是知识经验传播路径和方式的改变,对传统教育经验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以《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2.0分享》为题。通过总结中国古代与元宇宙相关的虚实观、生死观、有无观、天人观、阴阳观、色空观等哲学思想,他认为这是对元宇宙的原初性思考。随后,他提出元宇宙的三层含义:其一是三维化互联网,三维化时空;二是虚拟人、机器人、物联网;其三是区块链、Web3.0、数字藏品/NFT。标准版的元宇宙可以通过四个步骤实现:首先是数字孪生,其次是虚拟原生,再次是虚实共生,最后是虚实联动。他指出,元宇宙有三大属性:时空拓展性;人机融生性、经济增值性。沈阳团队提出了元宇宙的“虚实和谐论”,主要来自于人的哲学意义上的三重需求:存在性需求、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这三重需求在元宇宙里面可以得到三重满足:存在性满足、物质性满足、社会性满足。元宇宙能够提供完美滤镜,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最完美的“虚拟人”。在元宇宙里面,我们实现了容貌的平权、性别的平权、感官的平权、种族的平权,也没有了语言障碍。





Metaverse

元宇宙与教育


Part 3

总结点评

会议最后,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作总结点评。

李政涛教授首先概括了本次会议的六个特点。

第一,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前沿探索的会议。20位发言人各自从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教育元宇宙”的前沿思考和前沿经验。第二,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溯本求源的会议。各位专家对“元宇宙”的溯本求源,明晰了“元宇宙从何而来”“元宇宙和教育元宇宙是什么”等问题。第三,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实践分享会。各位发言人分享了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第四,本次研讨会是一场理论探究会。通过理论的方式进入和探索“教育元宇宙”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方面,要考虑“元宇宙”为教育理论带来了什么?另一方面,要考虑教育理论可以为“元宇宙”带来什么?第五,本次研讨会是一场预言展望会。各位发言人的预言与展望都蕴含了一种对未来教育的期待。第六,本次研讨会是一场质疑反思会。各位发言人都围绕着“元宇宙”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体现了质疑、批判和反思的精神。

随后,李政涛教授在会上分享了自身对于“教育元宇宙”的初步感悟与思考。他认为,理解与建构教育元宇宙,如下关键词非常重要:一是需要。需要是教育元宇宙开发建设的“原点”,“元宇宙”的诞生来自于对人类需要的满足。二是育人。元宇宙是一个实现教育的育人价值的场所,这是它和其它元宇宙应用场景最根本的不同。三是体验。“元宇宙”的出现,通过沉浸体验、跨界体验等,使人类的生命体验异常丰富,因此元宇宙实现了体验的增殖,走向了生命的增殖。四是能力。到了“元宇宙”的时代有三种能力至关重要:想象力、游戏力和交互力。

他最后强调,2022年很可能成为教育元宇宙的元年,期待各位同仁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共同开启教育元宇宙的新世界。